日前,工信部發布了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主要經濟數據。相關數據顯示,上半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總體運行平穩,但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傳統優勢產品產量下降,新興產品產量快速增長但總體規模偏小,核心技術缺失導致利潤率水平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任務緊迫而嚴峻。
傳統產品產量下降 成本優勢不斷弱化
從統計情況看,上半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出現了一些令人驚喜的亮點,但也面臨不少突出問題。這些亮點包括:在大規模4G網絡投資和“寬帶中國”戰略驅動下,通信設備行業景氣度較高。1月~6月,通信設備制造業實現銷售產值同比增長11.8%,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6.5%,內銷產值同比增長16.3%,通信設備銷售產值占全行業比重提升到18.9%,位居各行業第二。生產手機76178.8萬部,移動通信基站13411.7萬信道;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跨國產業并購開始出現;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熱點的帶動下,我國服務器行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開始進入高端市場,產量激增。1月~5月,我國生產服務器813萬臺,同比猛增152.8%。
而產業突出問題表現在,電子信息傳統優勢產品產量下滑,新興產品產量快速增長,但總體規模偏小,新老產品處于“青黃不接”的轉換時期。計算機、程控交換機等傳統產品呈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態勢。1月~6月,微型計算機產量下降11.7%,程控交換機產量下降35.2%。智能電視、光電子器件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品,盡管增速分別達到59%和25%,但基數偏低,不足以支撐整個產業的發展。
總體上看,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目前主要集中于傳統整機和中低端零部件的大規模組裝加工,產業發展以加工貿易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少,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的速度較慢。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對產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大企業數量偏少,未能形成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配套的合理產業組織結構。隨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成本優勢逐漸弱化,企業本已狹小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生存壓力較大。1月~6月,電子信息制造業利潤率僅為4.2%,虧損企業數量有所增多。東南亞等國家依托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加速拓展組裝加工產業,全球電子整機制造環節有從我國向這些國家轉移的趨勢。隨著國內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產業投資下滑,外貿出口低迷,電子信息制造業長期以來保持的高速發展階段已經結束,必須盡快轉變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加快轉型升級速度,建立自主可靠可控的新型產業體系。
集成電路、高端元器件和整機裝備等領域進口替代空間廣闊,但受制于技術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進口替代步伐緩慢。云計算、大數據、可穿戴產品等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但市場仍需較長時間的培育,短期內難以支撐整體產業快速增長。1月~6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僅為10.8%,銷售產值增長8%。預計下半年這種中低速增長仍將持續,出口增速也將維持低位增長。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