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工業4.0意識發展得已經很成熟了,盡管很多公司還沒有使用上其中的技術,但已經為此做好了充分準備,具備了工業4.0的意識。艾納·安德爾預計在未來5~10年時間里,工業4.0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德國。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8月24主辦的“德國工業4.0戰略解讀會暨研討班”上,來自德國政府“工業4.0平臺”的專家團隊權威解讀了德國工業4.0的發展路線、實施戰略和行動規劃。
德國政府工業4.0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德國技術科學院院士艾納·安德爾教授在會議期間接受了中國工業報記者專訪,對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要義、綱要實施及平臺建設等重點內容進行了權威解讀。
中國工業報:概要介紹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要義,您認為它的精髓是什么?在推進、實施過程中是否會遇到一些困難?
艾納·安德爾:如果要我來概括,工業4.0戰略的首要任務是要提升價值附加鏈,要拓展新的商業模式,另外,比較重要的是需要提出整體方案,解決安全、隱私及知識保護等問題。
實際上,我們在設計工業4.0平臺時,就已經考慮過安全問題。我們目前也在建立新的部門、設立新的條件、發展新的能力來處理這些安全問題。在科學顧問委員會設計工業4.0時,提出了17條綱要,其中的一條就是要發展一條整體策略系統,解決安全、隱私、知識保護問題。
在工業4.0戰略的推進中,我們采取逐步實施的方法。遇到的困難,首先是投資方面的,比如需要投資來購買新的要件,包括新的控制系統等。再比如,制造業公司投資時候需要有一定回報。當然,政府會有一些投資支持,但主要是支持一些研究項目,而不是直接給投資者。二是工人需要具備新的資質和能力,才能適應工業4.0。三是需要良好的信息及通訊環境。
中國工業報:世界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各國紛紛出臺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國策,很多是受到德國工業4.0戰略的影響。與之相比較,您認為,其間有哪些異同?
艾納·安德爾:美國出臺的再工業化戰略與德國工業4.0有很大區別。據我所知,在美國,這些年來,制造業對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越來越被高度重視。美國現在所做的,就是讓制造業技術重回美國。而此前,美國制造業技術多數被出口和轉移。
在美國,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項目,即工業信息化。這一項目與德國工業4.0有很多互補之處,更加接近工業4.0戰略。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策略,更注重智能電網、智能醫療等方面。總體來說,美國的政策與德國工業4.0有很大互補性。
德國工業4.0戰略對其他國家有很大影響,歐盟很多國家都提出了類似于德國工業4.0的項目,盡管提法不同,有的叫“未來工廠”,有的叫“先進制造業”,但他們都覺得,工業4.0戰略的相關項目對本國經濟發展作用很大。
中國工業報:如果把《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相比較,業界認為,最大的差異是兩國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產業基礎不同。如果說德國處于3.0向4.0過渡階段。那么,中國很多企業仍處于2.0階段。在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中,您認為可以借鑒德國的哪些經驗?
艾納·安德爾:我對《中國制造2025》了解的不多,但這項國家政策有點像德國的“使工業更加數據化”,而德國工業4.0只是“使工業更加數據化”這樣一個大模塊中的一部分。
德國在自動化生產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可以供中國借鑒。我們知道,目前,有許多德國企業與中國有密切聯系,很多德國企業在中國有分公司或工廠,他們在中國也會利用這些技術。此外,德國的大學、科研機構與中國也有頻繁交流,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我的團隊中就有成員來自中國。我相信,在工業方面,中國的一些基礎的技術很快可以發展起來,與德國一樣好。
中國工業報:那么,德國實現由工業3.0向工業4.0的過渡,大體需要多長時間?
艾納·安德爾:在整個德國,工業4.0的意識發展得已經很成熟了,不僅是制造業,在化工、軌道交通等行業亦是如此。盡管很多公司還沒有使用上其中的技術,但已經為此做好了充分準備,具備了工業4.0的意識。相信在未來5年里,德國制造業會大量投資于工業4.0中的新技術。我不能確切地說過渡到工業4.0所需要的時間,但可以預計,在未來5~10年,工業4.0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德國。
中國工業報:這次您攜專家團隊來京,在交流的同時,期望達成的預期目標是什么?據了解,中德工業4.0的合作計劃近日將發布,能否透露一下合作的重點方向和內容?
艾納·安德爾:我是學術界的代表,更加關心與高校大學的合作。我所任教的是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我的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都有密切聯系。
關于中德的合作計劃,目前還有待完善。此前,有中國考察團來到德國,與德國政府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目前,德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中國類似的組織已經計劃合作,建立雙邊研發機構,如果能夠簽訂這樣的合作協議,我很高興。我的感覺是,這次會議是實施合作備忘錄的第一步。
中國工業報:對于中德高層達成的六點共識。包括建立合作機制、標準的制定、工業設計領域的合作等重點,您覺得哪些方面條件已經成熟,可以率先推進?
艾納·安德爾:我不是工業界代表,從學界角度講,我們有興趣與中國科學家建立起頻繁的合作機制,在最近一周之內,我們會邀請中國科學院的同行來我的實驗室參觀。在學術方面,我相信,雙方會有持續的交流與合作。
此外,標準制定將是雙方合作的一個重點。我想講一個領域,這個領域非常重要,那就是推進系統之間的交流,就像人類交流一樣,需要共同的規則和標準。那么,系統之間的共同標準是什么?就像不同的語言之間需要翻譯一樣,不但中國需要、德國需要,而且美國也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系統之間的互相理解。在不同系統之間,如果沒有共同標準,將無法理解,所以標準共同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m.xznet110.com:8002/news/d_1ntobagggff91.html
拷貝地址版權聲明:版權歸中國自動化網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5月22日,全球領先的制造執行系統(MES)供應商凱睿德制造在深圳市寶安區新湖路壹方商業中心舉行新辦公室喬遷儀式。新址的啟用標志著凱睿德制造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邁入全新階段,彰顯了其對中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堅定信心和持續投入。凱睿德制造創始人兼CEO Francisco Almada Lobo親臨現場并致辭,與嘉賓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
當今時代,工業4.0和系統互聯日益重要,現場接線對于滿足行業向數字化和自動化轉型的需求尤為關鍵。它是在復雜工業環境中實現高效管理、靈活應變和長期可靠的基礎。隨著模塊化設計的不斷普及,人們對于高標準、高效率的追求更加凸顯了現場接線的重要性。
當今時代,工業4.0和系統互聯日益重要,現場接線對于滿足行業向數字化和自動化轉型的需求尤為關鍵。它是在復雜工業環境中實現高效管理、靈活應變和長期可靠的基礎。隨著模塊化設計的不斷普及,人們對于高標準、高效率的追求更加凸顯了現場接線的重要性。
魏德米勒作為行業先鋒,在單對以太網發展中做了哪些積極努力和貢獻,以及魏德米勒為此開發的新型單對以太網連接器——為物聯網和工業4.0應用而生的理想工具。
10月18日,亞太工業領域盛會2023新加坡工業博覽會(ITAP)隆重開幕,新加坡作為輻射東南亞和海外其余地區的中樞,熾橙科技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打造數智引擎,驅動工業生產”的使命,以“賦能產業數字化最后一公里”為目標,助力傳統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從而邁入工業4.0的大門。
隨著工廠聯接設備的數量逐漸增加,工廠規模無論大小都須順應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工業4.0正在促使這一數字化的進程快速推進。時間就是金錢。在機柜建造中,安裝工作必須更快地完成,與此同時,聯接應可靠、安全且易于維護。魏德米勒創新的 SNAP IN 鼠籠式聯接技術,很好的滿足上述需求,并能夠易如反掌地完成安裝和維護工作
經過20余年的發展,海洲刀具已被認定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以及中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企業。在此過程中,希望ANCA能夠繼續研發和制造出更智能、更精準的刀具生產設備,助力刀具生產企業早日實現工業4.0。
伴隨工業4.0的到來及人工成本的不斷攀升,在現代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的檢測、檢驗、質量品控等環節,已經廣泛地使用機器視覺技術,昂視致力于幫助各行各業從制造邁向“智造”,無懼時代變革,為企業提供質量穩定、效率大增、安全可靠的生產方式,最終將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生產制造。
8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