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說5月份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僅僅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粗略行動綱領的話,那么近期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技術路線圖,就意味著“中國制造2025”已經不再是一個模糊籠統的概念,而是有了可操作性的具體實施方向和步驟,讓“中國制造2025”進入落實新階段。江蘇、福建、廣東、山東、常州、漳州等省市的相關行動計劃亦紛紛出臺,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而這一系列規劃的出臺,將引發中國制造業格局的新變化,同時,相關領域均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
《中國制造2025》技術路線圖發布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 (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都夹g路線圖》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重點領域,將成為未來企業的決策參考,并有助于市場資本進入相關領域,進一步促進上述領域和制造業的全面發展和升級。
《技術路線圖》的發布,表明產業轉型的步伐正在加速推進。路線圖的每個重點發展方向,統一按照需求、目標、發展重點、應用示范重點、戰略支撐與保障五個緯度進行分析和描繪,形成了詳細的技術路線圖。有關方面將啟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等一批重大工程。同時,在淘汰落后產能大思路不變的背景下,將健全淘汰落后標準,對過剩產能化解有更精準的設計,從中長期看,相關領域均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預示著這些領域在成為市場熱點的同時,還將吸引資本競逐。
要驅動“中國制造”向縱深發展,就必須強化“中國智造”的廣泛運用。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更多是充當制造者的角色,而不是創造者和設計者,這就促使“中國制造”必須向“中國智造”轉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十大重點領域進入《技術路線圖》,意味著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發展的制高點,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
地方版規劃陸續出臺
《中國制造2025》正式印發后,各地紛紛掀起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地方版行動計劃熱潮。
早在《中國制造2025》行動規劃正式發布之前,東莞便率先提出了“東莞制造2025”戰略,并發布《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該《意見》把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放在全國戰略中謀劃考慮,鮮明提出了“爭創中國制造樣板城市”的目標,明確了構建“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目標體系,以大力實施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創新制造、優質制造、集群制造、綠色制造等“六大工程”為“抓手”推動戰略落實。
3月28日,《中國制造2025》地方試點首落泉州,《泉州制造2025》隨即發布?!度葜圃?025》將重點實施提升泉州九大優勢主導產業集群、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采取三大攻堅行動、大力推行綠色制造這四大戰略任務,解決困擾泉州制造業的六大問題,推動實現四個轉變?!度葜圃?025》發展綱要配套出臺3個專項行動計劃,以智能制造、提升質量與品牌、服務型制造等3方面為主攻方向,分別為《泉州制造2025》提供智能支持、質量保障、服務配套。
山東省經信委制定的《山東省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5~2020年)》提出了內涵發展、融合發展等5項推進原則,以及壯大做強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一批傳統優勢產業、整合退出一批低效落后產能的3條實施路徑。據悉,山東省還會進一步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貫徹意見和措施。
《中國制造2025》一經正式出臺,江蘇、安徽、福建、廣東、常州、佛山、漳州等省市的相關動作就迅速跟上,相關行動計劃紛紛出臺。
江蘇省經信委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提出了未來10年江蘇制造強省建設的遠景與行動措施。
而由安徽省經信委牽頭編制的“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也已經開始編制工作。安徽省的編制思路是,將根據全省工業經濟的現狀,提出“堅持三個并舉”:即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并舉,堅持產業向研發設計和制造服務兩端發展并舉,堅持品牌建設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并舉的原則,十大高成長產業發展和十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齊頭并進,力爭到2025年將安徽省建設成“制造業大省和制造業強省”。
作為貫徹落實國家制造業發展戰略的《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明確了福建省未來10年制造業發展目標,九大重點任務和九項保障措施等。與傳統政策文件不同,此次10年行動計劃淡化了規模目標,也未列出重點投資項目,而是強調制造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以及制造企業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page$}
《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以下簡稱《發展規劃》)的發布,充分體現了其“制造”轉向“智造”的決心。根據《發展規劃》,廣東未來10年將完成智能制造六大主要任務,推動廣東省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加快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
在《深化“三位一體”發展戰略落實“中國制造2025”常州行動綱要》中,智能制造被定位為常州制造強市的主攻方向,將重點發展智能電網裝備、智能軌道交通裝備、智能農業裝備、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基礎裝備等五大具有區域標志性的高端產業,涉及20個細分行業,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引領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中國制造2025>佛山行動方案》將實施5個專項行動,重點發展六大領域,分3個階段實現從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轉變;《漳州市<中國制造2025>實施綱要》瞄準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工業基礎和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使先進制造業成為漳州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四川、湖南、天津、大連、武漢等省市也在進一步認真分析產業特色,加緊制定與《中國制造2025》相銜接的制造業發展計劃,找準并用好市場商機和轉型升級基礎。
湖南的制造業有基礎、有特色,在《中國制造2025》發布前就高瞻遠矚地出臺了《湖南省關于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的意見》、《湖南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及獎勵實施辦法》,以獎勵促產業發展與突破。隨后還啟動了第一批湖南制造強省建設重點項目共40個,總投資354.86億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農業機械等10個國家戰略重點領域,以及工程機械、節能環保這兩個湖南優勢制造領域。
四川是西部制造業大省,更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據悉,正在編制中的《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綱要》,擬提出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等八大主要任務和組織實施產業創新等六大重點工程。
天津市印發《關于當前促投資穩增長的33條措施》,落實《中國制造2025》,將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十大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利用先進制造技術改造提升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實施18個重點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萬企轉型升級行動,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山西省出臺《山西省新興制造業三年推進計劃(2015年~2017年)》和《新興制造業2015年行動計劃》,規劃布局、重點扶持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制造業。
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首要任務?!吨袊圃?025》提出,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
在大連高新區率先創建中國“2025創新中心”后,作為中部地區的工業重鎮的武漢市制定了《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實施方案》,旨在面向未來產業發展,建立起武漢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到2020年,建成光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同時加大生物健康、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的創新力度,到2025年,力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2~4家。
“中國制造2015”和“工業4.0”
德國“工業4.0”源自于其企業界、產業界自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戰略,而“中國制造2025”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是圍繞未來做強中國制造業所提出來的。
作為制造大國,我國正面臨內外雙重挑戰。內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中央的引領至關重要;對外,我國主要競爭力依托低成本勞動力,但這一優勢已經喪失。在此背景下,加速推進經濟結構升級是唯一出路。
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是意圖利用德國優勢趕超美國互聯網經濟。因此,德國政府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為提升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已啟動了很多項目。一直以來,德國對于自身的發展存在著危機感,雖然制造技術、電子元器件,甚至部分軟件等都發展得很好,但其信息化水平,如大數據、云計算則相對欠發達。因此,德國比較強調信息化和現有技術的融合。
反觀“中國制造2025”,其和智能制造實際上是一個“集結號”,使政府、高校、企業能夠圍繞“中國制造2025”這一重大戰略,明確各自的定位,發揮好各自的作用,提高我國制造業產業鏈和創新鏈水平。
我國的制造業產業鏈亟須完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要為中小企業搭建技術創新平臺、技術標準平臺和服務平臺。至于創新鏈,我國多年的科研成果實際上都是以仿制為主,如何讓中國創新走在世界前端,是發展創新鏈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制造業整體發展戰略,不僅要考慮效益的問題,還要考慮技術問題。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國企的市場競爭能力不足,技術比較落后,產品的競爭力較低;部分民企通過引進外國先進設備,提高了產品競爭力,但民企的再生能力較差,引進的技術很難衍生出下一代技術。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企業缺乏動力和能力。因此,中國的智能制造需要走樣機牽引戰略。
搶占“中國制造2025”風口
“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加速部署,給我國制造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制造2025”將成為未來幾年市場持續受關注的主題,其所涉及的具體行業和領域將蘊含巨大的投資機會,其所開啟的藍海市場將迅速發展到萬億數量級。在“蛋糕做大”的同時,將會刺激更多市場主體進入這一新的藍海行業。誰能搶占“風口”,誰就贏得了“中國制造2025”的最大商機。
“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很遠景的概念,如果將它比喻為萬里長征,目前,行業內已有部分企業紛紛開啟了掘金的第一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端自動化系統、智能化精密生產設備在制造業的需求無疑將大量增加,無法預料的電源故障將給昂貴的高端生產設備及至關重要的生產數據安全帶來重大威脅,會嚴重影響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電能作為工業領域的主要能源,保障著整個生產鏈條的正常運行,對此,伊頓、施耐德、西門子等為代表的企業,紛紛制定了面向全新工業時代的發展路線,對旗下工業應用電源產品進行技術改革和研發創新,打造出了一系列高品質產品和解決方案,為中國制造工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可靠電力保障。
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基礎較弱,雖然在產量規模上已經有很大優勢,但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這些差距不僅僅體現在硬件上,在管理理念、思想方面更是如此。光是硬件上的技術引進與革新遠遠不夠,企業過分依賴于引進技術,會降低自身研發的動力。
同時,現在大部分企業只注重生產技術硬件上的學習和引進,而忽略了企業管理者自身理念的學習。雖然技術是企業生產能力的硬件指標,但我國現階段產業轉型所需要的是管理者在管理思想上的變革及相應的自我學習能力,這是企業管理者的必備基本素質,也是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必備“軟件”。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現階段,企業自身不能過于封閉,應當抱有主動開放交流、學習的態度;產業轉型不能操之過急,在相對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切勿盲目跟風。產業轉型以及企業自身的變革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不能受外界影響頻繁變動而難以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