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與自動化相結合
不單是制造業,在所有行業中都開始涌現一系列將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自動化領域相互融合的技術,并帶來深遠影響。
對于PLM供應商而言,這種融合表現在研發、收購和合作活動的高漲。對于正在考慮未來投資的企業,無論從技術還是業務改進角度而言,決策都變得更加困難。硬件、“智能化”和云服務這三大要素的融合成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
硬件和設備
增材制造和組件打印旨在徹底改變產品的開發和交付方式。完全定義的3D模型直接為生產現場提供制造模板。全新工業設備變得更強大,功能也更加豐富,允許4級和5級業務系統之間直接通信。掃描儀和自動控制提供全新的方式捕捉建造、生產和運行過程中的環境。
“智能化”
自動化設備和網絡帶來全面的互聯性,使產品、樓宇甚至是城市日益智能化。然而,功能的持續改進需與產品和資產定義及閉環過程的管理方式聯系起來。
云服務
不斷擴展的移動技術允許隨時隨地訪問信息。基于云的基礎設施可能是更具成本效益的途徑,可以讓小型公司全面參與到高度聯網的環境中。這些影響成為各行業垂直化的一部分,從服務到硬件,垂直化影響了產品的定義、生產、安裝和維修方式。 換句話說,云服務的發展趨勢是覆蓋整個生命周期,正因如此,PLM成為了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此,我們將調查PLM如何應對這些驅動因素和多個行業中發生的變化。本文使用產品、服務、設施和資產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互換的術語來反映端到端生命周期管理適用于所有這些領域這一事實,只是操作方法和時間范圍可能大有不同。
跨行業影響
對于某些行業,由于資產具有長期性,管理整個生命周期長期以來已成為一種習慣。這些通常是資本高度密集且受管制的行業,比如核能、海事和民用建筑行業。
建筑、加工及采礦業多年來致力于監控、收集和處理運營數據。設施、資產管理和位置跟蹤解決方案每日可收集大量數據。PLM技術是否能在未來互聯的世界中發揮作用?在此背景下,PLM好比獨立資產生命周期的“外包裝”。它能夠提供各種獨立設備(包括泵和執行器、電梯、暖通空調或重型設備)的定義和運行參數,并響應使用過程中的問題。無論是加工廠的流量和溫度,建筑物結構變形還是對居住空間的環境控制,這些性能數據都可得到處理。而且不僅用于制定短期糾正措施,性能數據可被用于作為長期持續改進的一部分,還可作為新一代設計的參考數據。
在這些行業中,不斷追求強化資產使用帶來的結果之一是移動技術的采用,傳統上側重于任務管理、運行數據以及故障記錄和報告等活動,未來的趨勢是以3D模型、動畫和服務數據的形式提供實時信息。這種交付方式常見于通過PLM在生產現場直接提供和處理生產指導、模擬、檢驗信息及異常報告的一些制造業企業中。隨著建筑行業朝模塊化、裝配式結構甚至是“打印”樓宇的方向發展,PLM可能發揮更大作用。所涉及的過程更多地屬于傳統制造與裝配領域而非建筑領域。 中國廣泛使用模塊化結構,美國也越來越多的使用該結構。將其與層出不窮的樓宇智能傳感器配合使用,不僅可優化用電,還能提高設備及成品的性能,重新配置空間和PLM的能力開始成為該領域的重要能力。建筑和制造領域發生碰撞,表現在產品、產品生產過程和所用機械、包含的設施以及提供支持的供應和交付網絡等信息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一起。
但我們必須注意,不要輕易認為PLM是無所不包的技術。許多其他企業環境已經提供了該技術的大量功能,從傳統的設施和資產管理解決方案到快速發展的樓宇信息管理(BIM)領域。隨著物理環境的的連接越來越密集,底層的基礎設施需實現可靠的緊密交互與無縫連接。PLM領域和自動化領域也是如此,在這些領域,現有的協議和標準(例如ISA-95, OPC UA, BAC-Net)也面臨著支持更高連接性水平的挑戰。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