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解決三大問題
盡管中國工業機器人已經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在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的批量生產與應用等方面,我國距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運動控制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精密減速器等關鍵部件大量依賴進口,這一局面如不盡快打破,我國機器人產業將面臨產業空心化風險。由于缺乏足夠的競爭優勢,國產高端機器人供應能力明顯不足,嚴重制約了國內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2013年,國產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占全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比重只有6%,而外資品牌的同類產品占比則高達62%。
總體來看,中國本土工業機器人產品與外資產品技術差距在10年以上。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市場份額相對較小,個體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
部分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在關鍵零部件方面,目前我國雖然已有部分企業在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制方面取得進展,但是技術方面與國外仍然存在差距。其中精密減速器是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中最薄弱的環節。由于其制造技術難度大,致使其產品質量穩定性較差、精度較低和使用壽命較短,造成該類產品沒有真正實現國產化的批量生產,成為制約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主要瓶頸。
(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應用行業結構;數據來源:IFR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
企業規模偏小,成本壓力大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即便是龍頭企業規模也僅在20億元左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令企業人力、研發和營銷成本居高不下。加之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國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比國外企業的生產成本高出很多。例如,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運動控制器的價格是國外企業價格的將近4倍,伺服驅動器的價格將近2倍。這種情況就導致同等質量的工業機器人,國內企業可獲得的利潤空間較小。
以165公斤六軸關節機器人為例,國產品牌的生產成本比國外品牌要高出44%,導致我國機器人生產企業與外資品牌在價格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品牌說服力差距過大,內資尚缺乏驗證期
過去10年,外資機器人公司通過在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已經建立起了遍布全國的龐大營銷網絡以及本土化的生產基地。
上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