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爾與優酷合作的《時代錄》第二季《我們的時代——致真誠》紀錄片陸續上線的同時,為致敬真誠,海爾推出了一支員工片,講述了一位名叫“侯守成”的普通工人身上展現的精誠制造的故事:
如同所有面臨制造業轉型的員工,海爾的一線員工侯守成在2010年也面臨過痛苦的抉擇。在加入海爾十年后,海爾引進了FPA線體,候守成也面臨勞動力被機器取代的危機。在知難而退和改變自己之間,他選擇了后者,自學了大量知識,成為了智能生產線上的一名創客工程師。候守成通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提高了智能生產線的效率,設備停機率下降了30%,內筒不良率下降500PPM。候守成還做導師站計劃,將經驗傳授給其他員工。這是全新的制造業職業生涯,不再是螺絲釘,而是生產線參與者。這背后也體現了海爾真正的顛覆。
過去的世界:剛性產能。現在絕大多數工廠都是使用剛性制造。傳統的“剛性”自動化生產線主要實現單一品種的大批量生產。其優點是生產率很高,由于設備是固定的,設備利用率也很高。剛性產能的特點是,工廠做什么出來,消費者就要買什么。然而,隨著今天用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和小眾化,剛性產能工廠只能通過加工一種或者幾種相似的零件,無法應付多品種中小批量的生產。
未來的世界:柔性產能。國務院參事湯敏教授認為:未來中國,以大批量生產、低成本取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到東南亞勢不可擋,中國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產能。換個角度理解這句話,如果中國能大規模的改造生產制造系統,使之都具備柔性化生產能力,那么就可以把更多的制造業留在中國。柔性產能是系統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可用系統滿足新產品要求的程度來衡量??s短新產品上馬時間,轉產快,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同時減少工人勞動強度。
如果我們用最簡單的視角去看剛性產能和柔性產能的區別,剛性產能是以制造廠商為主體,根據自己的生產線制造產品賣給消費者。柔性產能是以人為主體,真誠面對用戶的需求,根據用戶來制造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