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將智能制造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2015年,工信部公布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長虹“彩電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作為四川省唯一一個試點項目入圍。同時,長虹還憑借“彩電行業智能制造新模式關鍵應用標準試驗驗證項目”入圍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長虹多年來在制造業上的深厚積累和智能化戰略的實施。
樹智能制造標桿,長虹繪“物聯生活”圖譜。
2004年,長虹系統提出要變“長虹制造”為“長虹智造”;2009年,長虹公司董事長趙勇提出“推進制造業從裝配型向高端化轉型,從純制造業向以制造業為基礎的服務業轉型,從本土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
如何做好做強制造,并發揮自身優勢,擁抱互聯網,掌握物聯網時代發展機會,長虹公司董事長趙勇在2013年提出向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轉型的新“三坐標”智能戰略。
為保障智能戰略的落地,長虹搭建起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平臺。智能研發平臺讓以往的“工程師思維”研發變成了“以人為中心”的研發;智能制造平臺不但實現了降本增效,還將完成從大規模生產向大規模個人化定制的轉變;智能交易重新定義了長虹與客戶、用戶的關系,為落地企業O2O戰略、實現營銷智能化提供保障。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長虹還研究并構建了一個“IE(工業工程)+IT(信息化)+AT(自動化)+DFM(可制造性設計)”的智能制造體系,并成功運用于集團旗下的電視、冰箱、空調、注塑、SMT、包裝等多個領域。據了解,目前長虹旗下包括CHiQ系列產品在內的智能終端已近5000萬臺,用戶突破5000萬,長虹大數據平臺采集用戶行為數據超過80PB,活躍用戶超過1200萬。
從長虹的經驗來看,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平臺的打造,以及智能制造體系的確立,不僅實現了從產品研發到工藝設計,從生產管理到市場銷售等各環節的智能化,更從宏觀層面推動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為傳統家電行業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邁進樹立了標桿。
2015年,長虹發布基于智慧物業平臺的1+N“智慧社區下的智慧家庭”整體應用解決方案,融合了IPP、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推出“點點幫”智慧物業、“妥妥醫”智慧健康、“購食匯”等業務平臺。
今年3月底,長虹發布全球首個開放的物聯運營支撐平臺UP,通過“用戶中心、設備中心、支付中心”等21個能力中心及能力開放平臺,提升全產業鏈條能力的產品化和服務化,實現基于場景的用戶運營、數據運營,快速支撐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生活等領域孵化的創新應用,為家庭、用戶提供更“懂你”的個性化的精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