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新疆克拉美麗氣田24口常開氣井,采用“無線儀表+無線RTU+數傳電臺”的傳輸模式,實現氣田常開井自動化數據采集。
“以往每天要巡檢4次,每次要花1個小時以上。現在,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監控到氣井和集氣站的實時數據,發現問題能迅速預警并及時處理,確實高效多了。”7月26日,新疆油田采氣一廠盆5采氣作業區中控室員工溫鳳仙一邊看著P5001井實時數據一邊介紹說。
這是通過應用成熟的信息化自動技術帶來的變化。隨著盆5氣田氣井實現無人值守,采氣一廠4大氣田以及呼圖壁儲氣庫生產井、集氣站無人值守工程全部建設完成,氣田進入故障巡檢模式。
其中,克拉美麗氣田24口常開氣井通過數字化改造,采用“無線儀表 無線RTU 數傳電臺”的傳輸模式,實現了氣田常開井自動化數據采集,使作業區在外圍氣井巡檢人數由39人下降到12人,降幅達70%。氣井及集氣站實現全面無人值守,巡檢方式由原來的每天定時巡檢改為故障巡檢。
目前,該廠各氣田處理站中控室員工不但可以實時監控每口井的生產數據及每座集氣站的實時畫面,還能夠在系統發生預警時直接與巡檢人員聯系,迅速排除故障,實現氣田生產運行的自動化高效實時管理。
“在全氣田實現生產井、集氣站的無人值守,極大降低了送班及巡檢車輛的成本開支,減輕了員工勞動強度,降低了安全風險,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標志著我廠向數字化氣田建設又邁出了關鍵一步。”采氣一廠信息檔案管理站負責人表示。
采氣一廠作為新疆油田公司唯一專業化天然氣生產和管理單位,隨著氣田自動化控制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提質增效的需要,氣田生產由傳統運行模式向智能運行模式轉變已成必然。“十二五”期間,該廠在科研攻關方面按照常規技術常用常新,成熟技術完善配套,儲備技術加快攻關的思路,遵循“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結合實際生產需求,致力于研究集氣站無人值守標準化建設,自主研發了單井遠程開關、自動調產自控技術并運用到氣田生產中。
“幾年來,我們一方面整合氣田動態生產數據,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查詢、分析、共享,梳理優化管理程序,努力實現管理程序科學化、信息化。另一方面下大力氣組織研究、應用智能化技術,為智能化運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采氣一廠信息自動化技術人員孫業說。
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上,該廠著力發展天然氣生產預警技術,組織開發了天然氣生產工藝預警、單井問題診斷和瑪河氣田智能運行平臺等優化輔助決策系統,建成了廠級調度指揮中心,實現生產參數實時監控、井站影像遠程監視、業務程序信息管控等。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和系統總結,逐步形成了具有全面感知、自動操控、趨勢預警、輔助決策等四項核心技術的智能氣田建設模式,全廠氣田生產組織方式得到優化,人均勞動生產率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