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量為21.5萬輛,銷售量為20.7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19.8%和122.8%。產業增速加快,同時也帶動了充電樁市場的快速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公共充電樁建設已達8.18萬個(其中直流樁有1.35萬個,交直流一體樁有1.65萬個,交流樁有5.18萬個),較2015年年底增長了65%。私人充電樁達5.54萬個,較2015年年底增長約12%。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就在充電樁行業迅猛發展之時,車樁比例嚴重失衡、行業標準不一、盈利難等問題也逐漸增多,并困擾著產業的前行。對此,已有人開始質疑:充電樁未來市場是一個“深坑”還是一種趨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且來探討一番。
看行業痛點:數量激增背后隱憂存 四大要害需“下藥”
由新能源汽車而衍生的充電樁行業,在近年來發展速度迅猛,而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不少企業紛紛涉足。
充電樁作為電動汽車的“加油站”,其充電性能關系到電池組的使用壽命、充電時間,這也是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最為關心的一點。實現對動力電池快速、高效、安全、合理的電量補給是電動汽車充電器設計的基本原則,另外,還要考慮充電器對各種動力電池的適用性。由此可見,充電樁對于電動汽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建設速度直接影響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進程。
據了解,目前國內充電樁生產企業已超過300家。充分的市場競爭本是好事,但產品質量、行業標準卻難以把控,因此引發了業界對行業發展的擔憂。8月30日,在OFweek2016中國新能源汽車核心電子技術研討會(深圳站)上,OFweek行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馮輝表示:“雖然充電設施市場前景廣闊,但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痛點’不可忽視。”他認為,目前國內充電樁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閑置資源多,利用率低下。市場研究表明,目前充電樁的有效利用率僅為5%,空閑率高達70%。究其原因,個人車主大都選擇在家充電,因為更經濟;人流密度小的非商業區和郊區對充電樁的需求更少。而據市場研究發現,出租車、公交車的專用充電樁利用率普遍較高。
二、充電網絡互聯互通進程慢。不過《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信息交換》系列標準的發布有望終結混亂,構建統一標準體系。
三、個人申請建樁難度大。個人建樁,需要經過復雜的審批流程,支付較高的安裝費和施工費用。另外,小區物業增容改造難、配套政策不完善也是難倒部分電動車主的原因。
四、成本高,回本周期長等。據馮輝分析,目前一座快充樁的建設成本大概在10-15萬元,而硬件成本占比高達75%。“從長遠來看,硬件成本逐年降低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另外,補貼難領、充電樁城市規劃不均勻、商業模式不清晰和報修維護難題也是困擾充電設施市場發展的原因。
難題將解:“藥”已有 “病”將除
充電樁建設相對滯后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短板之一。然而,在充電樁布點的推進中,政府如何做到既到位又不越界,同時給民營資本投資充電樁創造良好的條件,這是需要做好的文章。那么針對這些種種問題,業界以及國家也作出了相應的建議及政策。
合理布局,杜絕閑置:充電設施布局不合理會透支消費者的期望。基于此,很有必要進行科學的論證,找準電動汽車與充電樁的總體供需比例及區域需求量,避免為追求數量而遍地開花,又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心城區充電樁不足的問題。同時,政府當摒棄大包大攬,而通過在建設用地、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讓投資者有較好的收益預期,吸引民間資本投資。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