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吉林、黑龍江,曾經的東北老工業區如今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當振興號角又一次吹響,不服輸的東北人開始了新一輪奮起。
時值隆冬,央廣網記者一路向北,在黑土地上踏雪前行,卻與春天不期而遇……
沈陽12月25日消息,新松公司的生產車間很清凈,在參觀的幾個小時里,很少看到技術人員出入;然而這里又很忙碌,一排排機器人有條不紊進行著取貨、搬運、裝配等各項工作。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介紹,平均每年有5000多臺機器人在這個數字化車間完成研發、組裝和調試,然后從白山黑水的東北發往世界各地。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是我國第一家專門從事工業機器人開發和生產的高科技企業。當年,徐方帶著10多人的技術團隊,靠著幾張圖紙,“一窮二白”地開始了創業之路。“我們還是在車間采訪吧,我習慣了那里的環境”,一見面他就這樣說。
新松的數字化車間(陳兆國/攝)
“知恥而后勇,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機器人的應用是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標志。1986年,國家鼓勵高新產業發展的“863計劃”出臺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紛紛開始發力。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是當時全國重點研究機構,我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就誕生在那里,而在之后10余年間,更是開創了我國機器人制造領域的18項第一,被譽為“中國機器人的搖籃”。
當時,身為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的徐方,捧著一份“鐵飯碗”,按照他所說,本可以穩穩當當做一輩子研究。但是,在工作中他發現,研究所研究的機器人與市場相距太遠。面對當時國內外的一些情況,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創業,成為了他的選擇。
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在車間接受記者采訪(陳兆國/攝)
世界發達國家從60年代開始研發機器人,70年代就已經進行工業實用化。雖然早在70年代,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內的一些科技人員就對機器人有了初步的探索,但還僅僅只是停留在了解、摸索階段,與外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差距很大。
新松成立初期,是東北、甚至整個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起步階段。徐方對記者坦言:“那時我國的機器人都在大學的實驗室里,只有圖紙技術,沒有產品,最核心的東西又被國外壟斷。這導致我國生產中用到的機器人設備絕大部分需要從國外進口。”
進口意味著昂貴。“當時,我國的焊接機器人完全依賴于進口,而一套這樣的進口設備需要六七十萬美金。而發達國家還會制定很多條款來審查出口到中國的機器人,導致我國企業生產往往受制于人。沒有技術就沒有發言權。”徐方告訴記者。
一個故事,也許能說明當時國外廠家的傲慢。
“八十年代,日本已經大量在工廠里使用機器人。”徐方對記者說,新松成立早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驅動器主要依賴于一家日本公司。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卻總能檢測到驅動器故障,無緣無故就會多跳一圈。
當時,雖然日本廠家承認跳圈故障,但卻拒絕道歉和賠償,反而指責是新松使用的其他零件輻射太大,干擾驅動器運轉。“外國廠家對中國企業的傲慢,可見一斑”,徐方說,“知恥而后勇,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徐方介紹新松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陳兆國/攝)
真空機器人在IC裝備產業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90年代,我國的真空機器人幾乎全部依靠國外進口。一些發達國家出于維護自身核心技術利益等考慮,對真空機器人等關鍵部件出口中國有嚴格的限制。“我們從幾張圖片資料開始,10個人,慢慢摸索,看了大量外文資料。經過1萬多小時的調試,用笨方法一點一點的磨”,徐方說,目前新松仍然是中國唯一一家能夠實現潔凈真空機器人產業化的公司。
“時代在變,不創新怎么能行?”
今年10月,“新松”來到北京參加世界機器人大會,展柜前幾款新型服務型機器人在餐桌前模擬服務的場景,引得人們紛紛駐足觀看。一直以工業機器人立本的新松,這次卻帶來了幾款“新人”。“時代在變,不創新怎么能行?”徐方對記者解釋到。
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并把它寫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予以推動。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對眾創空間辦公用房、網絡等給予優惠;對小微企業、孵化機構等給予稅收支持。
這陣“雙創”的春風也順勢吹到了東北,來到了新松。
“在雙創的大環境下,外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想要發展,資本和創新一個也不能少”,徐方說。高新產業產品失去了創新就沒有技術含量,就不能創造高價值;如果技術沒有資本的支撐,就很難推向市場,獲得收益。
“內憂外患”逼出來的中國工業機器人 “搖籃”原來在東北
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資本來成長。徐方坦言,目前,全國的區域資源分配上存在差異,導致很多東北小企業和高新人才“南下離巢”去“北上廣深”發展。
為了緩解“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困局。新松于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平臺。“這是新松順應時代發展,布局金融生態的重要抓手”,徐方對記者介紹,今年,我們成功收購了在德國有著110年歷史的陶特洛夫培訓與焊接技術培訓公益性有限責任公司,準備為機器人和未來智造進行人才儲備。
“新松最終目的是想建立一個‘產業、人才、金融’的良性機器人生態環境,促進機器人產業發展”,徐方指著身旁一排排正在工作的機器人告訴記者。
近幾年東北的GDP增速一直放緩,質疑的聲音從未停止過。但在徐方看來,東北經濟就如同現在的高新產業一樣,不能一口能吃個胖子,那樣只會“虛胖。不能跑太快,根基一定要牢固,否則很容易散架。”
“上次寶馬負責供應鏈的副總到新松公司來,參觀完車間,他都不相信沈陽還有新松這樣的數字化高新企業”,徐方說,“百聞不如一見,歡迎大家都到東北來看看。”
新松的廠房車間里不時響起“鈴鈴”的機器聲,這是徐方熟悉的聲音。采訪結束后,忙碌了幾十年的徐方依然不敢停歇,匆匆趕往下一個地點出席活動。
在“內憂外患”之時困境創業,順“日新月異”之勢發展創新。在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東軟、哈工大機器人、金賽藥業等,很多像新松這樣的高新產業正在慢慢崛起。有了他們,東北,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