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在會上發表了《互聯網、制造業與創新驅動、智能制造》專題演講,針對互聯網+相關問題,他旁征博引舉例分析。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在會上發表了《互聯網、制造業與創新驅動、智能制造》專題演講
我國制造業存在諸多問題,如:過于密集的制造業模式,沒有核心的技術競爭力,低價競爭,粗放式生產的車間管理導致了我國制造業產能高但附加值低的局面。由于數碼相機日漸興起和快餐文化衰落,譚院士舉例了尼康膠卷和康師傅兩家曾經一時雄霸市場的消費品品牌正走向停產的局面。時代在變革中,如果不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自然會走向被取代的局面。創新,是推進制造業前行的力量。
制造業創新如何借力互聯網?盡管互聯網的觸角滲透到制造業的方方面面,但到底是制造業+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制造業,傳統制造業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實現變革?一直是業內爭論點。譚建榮認為:互聯網與制造業的關系關鍵在于融合,借用互聯網技術支撐全業務流程,“借用GE的預測,工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劃分已經是過去式,在未來,每一家工業企業同時也是一家軟件網絡型企業,這也許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個出路,”譚建榮說道。
互聯網更要解決的是車間之外的事情,制造業的互聯網化是“生產-銷售-消費”各個環節協同升級,其改造動力來源于下游流通端和消費端。下游互聯網化程度(在線化、數據化)程度越高,對上游制造環節的互聯網化生產影響越顯著?!氨M管,國內制造業在生產方面已與互聯網+相融合,但是消化端互聯網化的實現程度較為薄弱,如果人們的高鐵出行,在購買—取票—驗票等三個環節中完全實現數字化,將會節省大量的時間?!?譚建榮舉例分析。
高峰對話
在高峰對話環節,臺灣電子設備協會名譽理事長葉盛開為與會觀眾介紹了臺灣智能制造情況,“在智能制造這一塊,盡管硬件設施臺灣較依賴進口,但是軟件服務領域,我們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他舉例道:在臺灣已有企業可借用內部服務系統判斷新業務的可行性,以此輔助推進業務洽談?!胺障到y可以虛擬工廠進行模擬生產,判斷最合適的子工廠進行生產,同時還可根據供應鏈的交付期,以及產品生產的生命周期核算出生產成本?!?葉盛開表示。
盡管國內制造業對智能制造,互聯網+制造業的意識漸濃,但是如何落地,推進相關工作,尋找更適合自身生產的解決方案是國內制造業用戶感到困惑問題。2017年7月27日至7月29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智能裝備產業博覽會/第六屆中國電子裝備產業博覽會,將為廣大制造業用戶展示如何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制造技術,實現制造業供應側轉型。期待您的前來參與!
上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