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人工智能和工業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正在全球的快速發展,“機器換人”項目正日益引發社會的關注。按照多數人的理解,“機器換人”多在工業制造領域,而事實上,隨著機器人制造技術日趨成熟,“機器換人”已在更多的領域廣泛出現,包括服務領域,其人工崗位也開始被機器人勞動者悄然替代。

如今,制造業已經開始將機器人、自動化和其它以數據為依托的技術融入生產線中。機器人可勝任困難、危險和重復性的體力勞動,提高工廠安全性、工人舒適度及產品質量。勞動創新的下一階段將以認知工作為重點,使人們不必再每日從事高強度、重復性的體力工作。人類工作將更加靈活、更具創造性。
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云稱“機器換人”項目至2015年已累計減少普通勞動工人近200萬人;安徽正抓緊推進“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廣東、山東等地則都在自身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大力推動“機器換人”,已有不少人工崗位被機器人勞動力替代。
事實上,勞動力被機器人取代這件事,在美國已經初見端倪。有研究表明,奪走美國工人工作的不是墨西哥,而是機器人。
另外,麻省理工和波士頓大學的研報《機器人和工作:來自勞工市場的證據》表示,每千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增加1個,美國就業率就會下降18-35個百分點,工人薪資也會降低25-50個百分點。
機器人自動化的全面實施,對勞動者就業崗位的沖擊最大。工業機器人替代車間重復操作崗位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情。目前智能機器人正在取代高端服務業的金融分析師等崗位,我們不難想象還有什么崗位不能被機器人取代呢?
就此,全球出現一股對機器人特別是智能機器人如臨大敵的現象。一些政府試圖阻止機器人的發展,其實是拒絕技術進步與革新。但是,我們必須要正視這樣一個現實:技術進步對薪資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的影響都是負面的,而薪資和大宗商品是長期通脹水平的兩大基本因素。同時,科技也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將能夠掙取更多的錢,但機器人的崛起將使薪資的中位數降低。這對發達國家的影響尤其大,因為發達國家的薪資水平已經處于比較高的狀態。
記者也了解到,在2012年底,在浙江、江蘇的傳統制造企業中逐漸興起了"機器換人",眾多企業紛紛引進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進行技術的改造升級。2014年,隨著"東莞一號"文件及各項扶持政策的出臺,"機器換人"在珠三角的制造業重鎮-東莞轟轟烈烈的開展,并在全國的掀起了一場"機器換人"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