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過去半年時間,人工智能對于消費市場的教育力度之大幾乎前所未有,但目前該行業中尚未有新一輪融資事件發生,內部消息了解到,曾經的明星企業都面臨著新一輪融資難度的加大,節奏推遲等問題。如果資本態度能夠折射出行業風向,家庭陪伴式機器人創業企業恐怕要經歷第一波生死考驗了。
家庭機器人在陪伴場景下扎堆
通過對市面上主流的家庭陪伴式機器人進行盤點,我們不難發現,在家庭這一垂直應用場景下,小范圍的競爭格局已形成三個梯隊。
第一批是早期切入的創業明星,例如小魚在家、狗尾草、ROOBO,金剛蟻, 第二批是巨擘入局,奇虎360發布了兒童陪伴機器人、新三板企業巴巴騰推出小騰機器人、安防巨頭大華股份開發了樂橙育兒機器人、以及清華紫光股份旗下的愛樂優家庭親子機器人。第三梯隊則是像愛蹦、小墨、雷大白等等后知后覺的企業。
這么多產品入局,家庭陪伴式機器人真的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嗎?作為該品類的早期開創者,小魚在家CEO宋晨楓在今年4月底和百度聯合發布“分身魚”后接受采訪時透露:2016年分身魚的銷售額達到了2015年的4倍,預期2017年銷售額至少是2016年的2~3倍,但具體銷量始終是個秘密。他還表示,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作為為家庭而生的新品類,在2015年推向市場時,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熱烈反響,巨大的教訓是品類名太過超前、帶有跳躍性,以至于當用戶第一次聽到這個品類名時,在心智中沒有對應的信息,得到的就是零信息。所以在過去的一年里,小魚在家并沒有真正做市場推廣,而是把重心放在品牌、產品、功能定位上,同時潛心開拓線下體驗店。家庭智能機器人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這一品類將在5年之內趨于成熟,到達千萬級的市場規模。
然而作為后起之秀,北京智能管家科技有限公司ROOBO在2016年4月完成了由科大訊飛等聯合投資的1億美金的A輪融資,成為目前行業里最高的一筆融資,其創始人兼CEO劉穎博曾在接受采訪時宣稱,旗下定價999元的語音交互布丁機器人自2016年3月發布以來已經賣了超過10萬臺。據悉,ROOBO旗下新一代布丁豆豆機器人也在2017年1月份發布,成為小魚在家“分身魚”強有力的競品之一,競爭節奏步步緊逼。
除了創業新銳之間的PK,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以及傳統行業的巨頭在家庭陪伴機器人領域的布局不容小覷,這些大企業的優勢在于既不差錢也不差技術。例如360不僅自己推出360兒童陪伴機器人,還投資了金剛蟻開發小憶機器人;巴巴騰陪護機器人背后的深圳市鑫益嘉早已是新三板掛牌企業;而樂橙育兒機器人和愛樂優機器人都是傳統安防設備或IT硬件巨頭的人工智能產業布局。
由此看來,在家庭陪伴式機器人行業,產品起量不明顯的同時先發企業并沒有太多優勢,反而因為走在前面的未知性更多,需要走的坑也更多,加上機器人行業需要軟硬研發結合本身就非常燒錢,試錯過程折損了太多的研發精力和本不充裕的資本,單一產品線和商業模式又難以得到良好的市場反應求證,投資人難以看到預期回報,正在漸漸失去信心。
人工智能浪潮下的產品定位囧境
本來更多產品一起跟進教育市場是件好事,但另一維度上是產業競爭混亂大幅升級。當家庭陪伴應用場景尚未打通時,人工智能概念的走紅把家庭智能音箱、智能助手類產品推到了風口浪尖,搭載Alexa智能語音助手的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在美國成為爆款,擔當很多家庭的智能服務中心,占據了智能家居入口,2015年賣出400萬臺,2016年賣出800萬臺,預計2017年銷量突破千萬臺,如此快速的普及讓谷歌、蘋果、微軟在這一環競爭中望塵莫及,國內諸多創業者更不能忽視這一現象級產品。但反觀國內智能音箱類產品也一直不溫不火的生存著,諸多開發者的考慮是中國家庭與美國家庭的應用場景不同,然后跟隨品類先期開拓者的定位扎堆陪伴和兒童市場以求突破,企圖先找到消費者可以廣泛接受和高粘度使用的應用場景,打開市場局面后再做入口之爭。
于是,家庭陪伴式機器人單純以陪伴定位開拓市場逐漸站不穩腳跟,并且極大可能錯失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的其他機會。因此,家庭陪伴類機器人必須集成更多更新的功能來保持自己的壁壘不被超越,很多功能迭代并非是基于用戶的剛需,也不是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特長,而是單純的不能落后,產品定位和發展方向也越來越難以統一,甚至自己究竟是什么產品,用戶畫像是什么都逐漸搞不明白了,在競爭中迷失了方向。
市面上的家庭陪伴類機器人經過先期幾個廠家摸石頭過河之后,觀望者基本都是想后發制人模仿借鑒,產品的區別只是UI界面的不同、部分無關緊要的功能差異化以及產品的叫法不同,本質上沒有整體性的顛覆式體驗和功能表現,產品核心賣點主要集成以下幾方面技術能力:
一、智能語音交互,機器人和人對話、聊天、查詢服務;
二、人臉識別和圖像識別技術,滿足機器對人的鎖定和識別需要,抓拍記錄等;
三、手機遠程操控,視頻通話功能,滿足溝通陪伴需求;
四、內容資源的整合,娛樂性音視頻資源或者兒童教育類內容資源;
五、本地服務和聯網服務,例如提醒和網購等;
六、智能家居的連接和控制。
通過盤點對比不難看出,家庭陪伴式機器人的功能構成基本是圍繞有孩子的家庭,小眾用戶需求把需要的功能設計在新的硬件形態上,有的是偏語音交互功能,有的是更看重視頻通話與監控體驗,共同點多是聚焦在兒童教育內容和情感陪伴方面。很多功能存在人們習慣使用的成熟性替代產品,對于廣大家庭來說不是必需品,而是特定階段,特定場景下才需要的一種不太痛的產品,也很難攻占傳統智能設備例如平板電腦等的市場空間,注定是一個夾縫中的市場份額。
其次,就產品定價而言,家庭陪伴式機器人千元檔以下例如698元、999元、1599元都是屬于能讓大眾普遍接受或者嘗鮮的價位,而大部分廠家因為供應鏈控制、研發成本以及銷量長期不振等原因,為了保持利潤空間銷售價格難以下降,多停留在3000元左右甚至攀升到更高的價位,只能面向偏高端的消費者群體中的小眾需求市場,市場局面打開難度層層疊加。
單一商業模式難得資本青睞
關于商業模式,家庭陪伴式機器人行業在市場尚未得到充分印證之前基本處于探索階段,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就是硬件產品的銷售。家庭陪伴型機器人是區別于大眾消費電子的新品類,線上展示很難向消費者講清楚交互功能和體驗,于是線下體驗店的布局幾乎成為每個家庭陪伴機器人廠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和選擇,例如小魚在家在2016年期間入駐的線下體驗店數量就超過1300家,并且渠道的選擇和傳統手機數碼一樣,其中也包含蘋果零售店以及一些新潮數碼店。另外,近年來oppo和vivo通過線下市場的默默運作實現銷量和市場份額大幅增長,創造了國產手機的線下逆襲奇跡,更加堅定了一些零售操盤者終端為王的認知,除了常規的布局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外,家庭陪伴式機器人的更多市場側重和盈利出自線下。
線下的利潤成分又被分為了幾個層級,機器人廠家的利潤一部分來源于真正的終端銷售,也就是真正地賣給了消費者,以及消費者的口碑傳播產生的復購,這算是真正出貨;另一部分則是大客戶和渠道商下單,大型渠道商或者國代商會根據市場情況評估后按季度下單提貨,一次性按渠道價格支付給廠家后進行全國范圍的鋪貨使用。
因此,家庭陪伴式機器人廠家可以通過不斷開拓大客戶進行資金回籠,但是真正的考驗卻卡在終端消費者是否買單,開拓渠道客戶的同時,多數廠家很難騰出精力去研究怎么有效提高消費者購買率,有效提高品牌在用戶心中的認同感。產品不夠完善不夠出色,終端消費者不買單,大批機器人產品停留在渠道中不流通,渠道難以長期合作維持,對于陪伴機器人廠家來說是致命的,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來看,家庭陪伴式機器人僅靠單一產品線很難實現盈利和更大的市場布局,更有價值潛力的商業模式可能是類似于ROOBO一樣,除了多線運作機器人產品之外,也著手打造提供機器人硬件芯片模組、軟件系統和人工智能為一體的整套解決方案,滿足其他各垂直服務領域的需要,橫跨2C和2B兩種業務模式。此外,另一種突破方向是守住陪伴場景的陣地同時,向家庭智能家居中心入口的方向上快速布局求證。
星河互聯人工智能事業部總經理、合伙人劉瑋瑋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2017,回歸創業規律的人工智能”路演活動時分析:家庭陪伴式服務機器人行業未來前景是有的,但項目短期內商業化進程非常緩慢,并且隨著行業的演進,做的人越來越多,不斷有技術團隊和人才進入,算法和技術壁壘會慢慢降低,所以場景應用的創新、用戶真實需求的解決、市場實踐的能力以及積累的數據資源成為下一輪重點考驗,整體解決方案更有價值。
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楊志偉認為,作為資本,投資是需要回報的,所以在機器人領域,真正的能夠去投資的必須是要有應用場景能結合的企業。然而陪伴這個場景從2014年至今嘗試了至少3年時間卻不見太多起色,資本是否還有耐心繼續等家庭陪伴式機器人那未來的五到十年呢?相信今年下半年會作出一個選擇,屆時家庭陪伴式機器人行業將出現首次生死洗牌,開啟存活第一競爭第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