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了,不發朋友圈擔心別人以為與我有關。”近日,北京某大數據公司的負責人黃帆(化名)告訴記者,他轉發了一條多家大數據公司被查的帖子,很快又刪除。
盡管被帖子提名的公司隨后發公告澄清“未被調查”,但創業者們已如驚弓之鳥。
記者采訪國內十余家大數據公司和投資機構,很多人認為傳聞言過其實,對被提名的創業公司是傷害。
但是他們都不否認,行業規范已經悄然開始,越來越多涉及用戶數據隱私的案件發生,即便只是一批大數據公司被“協助了解情況”,給行業帶來的震撼不可估量。
6月1日,《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也預示著行業規范正式拉開序幕。同天順豐和菜鳥陷入數據大戰,在數據資源方面互不讓步,以保護用戶數據隱私安全的名義掐架;在行業規范的大背景下,在數據資源爭奪愈演愈烈中的創新創業,正在重新洗牌,大數據行業有望告別野蠻生長。

調查傳聞
黃帆的公司業務之一,是數據服務。
5月末,他的公司跟提供數據服務的合作伙伴簽協議時,換了一份更新版的合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閱發現,這份合同相對過去來說,強化了保密和安全條款,包括甲方超出協議范圍內使用本服務或造成泄漏濫用等后果,甲方承擔全部責任。
在他看來,行業進入規范階段,過去的一些數據交易相關的業務線已經叫停,跟一些公司的合作不得不中斷。在他看來,現在法律剛剛實施,數據交易正在規范,要警惕踩紅線。
讓黃帆感到震撼的是,5月27日一條自媒體公眾號發帖,傳十余家大數據公司被調查,原因是公司提供涉及用戶隱私的數據。
記者采訪證實,傳言有很多失實的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大數據商人開始緊張起來。5月末的貴州數博會上,多家大數據公司人士都在私下討論行業規范的問題。
中關村一家大數據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的公司微信群,針對那條帖子討論了很久關于風險的話題,有人幸災樂禍,有人感到自身危機。
在他看來,從短期看,創業公司如果有涉及灰色地帶的業務,會受影響。相對BAT大企業來說,創業公司在法務方面的實力弱一些,或者重視程度不夠高,還有些創業公司擴張很快,對員工和業務的管理相對難以規范,不知會在哪里翻船。但他也表示,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正常的大浪淘沙的過程,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5月31日,傳聞被調查的大數據公司數據堂發布公告,稱公司不存在“公司高管被抓”、“被立案調查”、“多條業務線停滯”的情形,互聯網上相關報道所傳聞事項與事實嚴重不符。
北京某大數據行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對企業調查傳聞不愿多談,網傳文章有很多不符合事實的部分,對于點名公司來說很冤枉,負面影響不小。但從整個行業來說,給大家的震撼是很大的,相關話題的討論和關注基本覆蓋整個行業從業者,最近他見一些投資人,也都在咨詢行業風險的問題。
“只要涉及到大數據公司,投資人都開始特別敏感起來。”上述行業協會人士說。
1 2 3 4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