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9點30分,中芯國際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不出所料成為整個半導體圈的大事件。開盤表現不俗,一舉成為科創板目前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成為中國大陸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
此次上市,中芯國際股價創造上交所新高。其發行價為27.46元/股,開盤價達到95元/股,漲幅超過245%,市值一度達到7000億元,超過科創板所有上市公司,半日成交額便超過383.17億元。據Wind數據預示,有望超過中石油上市首日成交額699.91億元。經過一番大漲之后,截止目前發稿,市值已穩定在6000億元左右。
而中芯國際此次募集資金為200億,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現在看來已經遠遠達標。
自2019年5月,中芯國際宣布從紐交所退市以來,科創板上市便成為眾望所歸。今年5月中芯國際宣布在科創板上市,6月1日提交IPO申請,7月16日便鳴鑼上市,創造了46天閃電過會的記錄,成為科創板上市最快的企業,體現出科創板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鼎力支持,還有資本市場對中芯國際的熱情期待。
在鳴鑼儀式現場,據現場媒體報道,芯片圈的名企及創投機構悉數到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華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微公司、安集科技等派代表出席現場祝賀。
一路曲折的創業史
自2000年成立,中芯國際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中國半導體產業篳路藍縷的發展史,其創始人張汝京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父"。
2000年,從世大半導體出走的張汝京來到了上海。當時的上海正值浦東大開發浪潮,渴望著人才,也渴望著具有科技實力的企業來入駐。張汝京要來上海建廠,上海抓住了張汝京,也開啟了上海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大門。
同年12月,張汝京便帶著14.8億美金在開曼群島注冊了中芯國際。之后便開始了一路狂奔。
在成立中芯國際之前,張汝京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期間,因表現優異受到集成電路發明者之一杰克·基爾比的青睞,調入德州儀器核心團隊--DRAM研發制造團隊,這為他以后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張汝京在德州儀器工作的20年中,曾在短時間內便先后在美國、日本、新加坡、臺灣、意大利等地共建設了9座工廠,而獲得了"建廠狂魔"的稱號。1997年離開德州儀器回到臺灣,成立世大半導體,在臺積電及聯華電子兩個當地巨頭的夾擊下,僅用三年便實現盈利,直到后來被臺積電以50億美元并購,張汝京被迫出走。
經過前二十多年的技術積累、人脈以及當地政府資金支持,張汝京帶領著中芯國際發展地順風順水,一路向前。
從2000年8月到2001年9月,只用了13個月的時間,第一片0.25微米以下8英寸晶圓就實現了試產;
2002年8月,中芯國際正式宣布其0.18微米CMOS邏輯制程通過全面技術認證,并成功實現量產,成為我國第一家可提供0.18微米制程技術的芯片代工廠商;
2003年前后,在北京幾乎同時開建兩座12吋晶圓廠,同事低價收購了當時摩托羅拉一座位于天津的工廠,此時中芯國際已經建造了6座工廠;
2004年3月,中芯國際相繼登陸紐交所和港交所上市;
從2000年8月到2004年第三季度,用了4年不到的時間,中芯國際成為了當時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然而,遠在對岸的臺積電又一次盯上了張汝京創辦的中芯國際。
2003年,臺積電向美國加州聯邦地方法院提交訴訟狀,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及竊取商業秘密,而后開始了長達6年的爭端,最終致使張汝京又一次離開了自己創辦的企業,并且被迫簽署競業協議,不得再從事晶圓代工行業,臺積電也獲得中芯國際11.11%的股分。
與臺積電長久的專利侵權案也讓中芯國際元氣大傷,一度來到最低點。市值從剛上市的400多億元降到21億元。
后來又經過董事會內斗,更換CEO,內部改革調整之后漸漸恢復元氣。
如今,中芯國際成為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走向強大的最大希望。
半導體國產化迎來加速
目前,在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廠中,中芯國際位于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是臺積電、intel以及三星,掌握先進制程技術能產能,第三梯隊是華虹、TowerJazz以及力積電等,主要聚焦在成熟制程。
圖片來源:中信證券研報
半導體作為電子工業基礎,在實現制造強國中的位置日益重要。目前臺積電仍是半導體晶圓代工的老大,已經進入了目前最為先進的5nm工藝制程中,而中芯國際為代表的中國大陸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企業,還處在14nm工藝制程階段。在市場份額上,TrendForce近期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2020年二季度的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臺積電市場份額仍高達51.5%,穩居全球第一;中芯國際的市占率為4.8%,與格芯、聯電位列第二梯隊。中芯國際唯有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資本支出、人才繼續追趕。
經過中芯國際上市,今年將會有一批半導體企業有望上市,半導體股價也將格外受人關注。
比如,今年嘉興斯達半導體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價已翻漲了近16倍。
后面將有思瑞浦、銀河微電、生益電子科創板申請先后獲得上交所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