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沒有爭斗的江湖是一潭死水,但是過熱沸騰的水里肯定存不下一條魚蝦。儲能行業正如這潭水,應當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系統出貨排行,中車上春山
3月13日,CNESA發布了2023年儲能系統集成商出貨量榜單,行家說儲能整理其近年數據發現值得關注的幾個點。
首先是前兩名的爭奪,中車株洲所超過海博思創拿下第一名,這里其本質是央國企與民營企業之間的競爭博弈。
第一年top2,第二年登頂,作為中國中車百分百持股的株洲所,在技術實力、人才、渠道、項目等方面強過一般民營企業太多,“小小震撼”或許會成為常態。
2022年,中車拿下40億訂單,斬獲20余個儲能系統集成/EPC項目訂單,出貨量躍居國內第二,增速第一名。2023年,中車又陸續拿下中核集團、大唐集團、中廣核集團、中能建、華能集團等2023年度儲能系統框架集采大單,全年新簽訂單突破60億。
而海博思創方面,曾經“清華系”儲能頂流,連續三年“國內儲能系統出貨第一”,背景雄厚,名聲凸顯,距離成功上市也僅一步之遙。
2023年6月,海博思創在滬市科創板披露招股書申報稿,謀求上市的兩大原因,一是擴寬新的融資渠道,二是亟待產能擴張。這似乎是民營企業普遍遇到的桎梏,截至2022年底,海博思創產能2.63GWh,而其后的中車已經有3GWh。
沒有匹配的產能支撐,意味著市場將被對手的產品占領, 2023年市場給出了答案。
同時,海博思創面臨的不僅是產能問題,資本縮水一半、嚴重依賴主要客戶、高度單一的主要業務及產品。外加主要器件如電芯、結構件、PCS、電氣件全部外采,年年增高的負載率,海博思創可能真的沒賺到什么錢。
不過也需要警醒的是,央國企固然在人才優勢、報團、資源方面占據優勢,但是劣勢也相當明顯,謹慎思維、緩慢決策、缺乏競爭壓力、創新性不足,也是被突圍的關鍵節點。
新晉企業,崢嶸頭角
排行榜中新增2位“新人”,一位是風電大佬金風科技(金風零碳),一位是深耕電力產業20多年的智光電氣(智光儲能)。
金風科技,一路火花帶閃電
作為國內風電市場占有率連續12年第一,2022年全球風電市場第一,風電變流器巨擎的金風科技。其實早在2019年就成立天誠同創入局儲能,之后更名金風零碳。2023年其全資子公司常州金風儲能成立,負責常州5GWh工廠。同年10月,其在撫寧的2GWh儲能工廠開工。
金風科技從風電跨界儲能腳步不大,也都有跡可循,2012年投建第一套儲能系統開始,其累計交付超3GWh,全國大小項目100+。提出“三電服務”概念的金風將發展的目標定位于數字能源技術,其表示,儲能更多的將依賴“云端”,為客戶帶來更安全,更高效,更多收益。
智光電氣,緊追不舍
智光電氣成立于1999年,在2007年上市,20多年來專注能源技術領域,尤其在電力電子方面有深厚積累。
智光高壓級聯型儲能技術在大型儲能中有特別優勢,保障安全、高效以及經濟性。客戶也都是來自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華電集團、中國電建集團、廣東省能源投資集團、粵芯半導體等。
儲能市場優勝劣汰,沒有足夠優質的產品與充足的產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很快會被淘汰。智光電氣在2023年開始大力投資資金擴充產能,初步規劃12GWh總產能,項目相繼在2023年1、6、9月開工。
智光在高壓變頻、SVG產品有20年經驗,無論是產品類型、技術研發底蘊,都是同行之中的佼佼者。
結合自身已有優勢,而非盲目的更換技術賽道或是智光能夠保持穩定增長,實現跨越的原因之一。
3月15日,智光電氣公告子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增資到6.18億,投資方中,國有資本成為主角,南網、廣發、中投紛紛加大投入。
“卷”字當頭,喜憂參半
貫穿2023年的當屬“卷”字無疑,伴隨的還有產能過剩的聲音絡繹不絕。一邊是產能的快速擴張,一邊又是產能利用率的嚴重不足。有產業人士透露,基本上電池產業產能利用率不到40%。
為了保證企業經營,降價成了最直接的有效的銷售手段。企業愿意低價甚至虧損也要搶占市場,是為了避免產線停擺,同時保證利用率,公司也能持續回收資金維持運轉,如此才能吸引投資,留在牌桌。
不過奇妙的是,大家都知道淘汰賽會有大批企業倒閉,但是悲觀情緒沒有使得產業發展放緩。SNE Research研究數據,2023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185GWh,同比增長53%,其中中國出貨84GWh,同比增長47%。
悲傷的表面下,其實是行業整體從量到質的轉變。競爭激烈,促使企業研發投入更高;為了保證企業利潤增漲,海外市場開發起到關鍵作用;電芯由280Ah向314Ah甚至更高容量邁進,液冷成標配,5MWh儲能柜產品的相繼推出等等。
套用比亞迪王傳福的觀點,優秀的產能永不過時。
行家說儲能也認為,同樣努力為產業帶來變革,帶來新思路,新變化的企業會長久存在,而渾水摸魚,賺快錢的企業,就只能凍斃于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