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有效向制造業聚集,促進制造業保持合理比重。
-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傳統產業煥發生機,催生新領域、新賽道、新路徑,為做大制造業“盤子”、穩定制造業比重提供明確方向。
- 可從政策投入機制、創新投入機制、人才投入機制三方面發力,多措并舉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為穩定制造業比重指明了根本方向。
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是指促進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有效向制造業聚集,促進制造業保持合理比重。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層面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在戰略規劃、政策引導、要素保障等方面,推動制造業比重穩定在合理區間。圍繞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健全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的投入機制,應重點在政策投入機制、創新投入機制、人才投入機制三方面持續發力。
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離不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從國內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截至2023年,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是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完整產業體系優勢顯著,貨物貿易出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
但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2023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2%,呈現連續兩年回落態勢,比2020年低0.1個百分點。
雖然制造業比重持續下降符合產業演進客觀規律,但規模龐大的制造業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完整的產業體系是維護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堅實支撐。因此,要防止制造業比重快速、大幅下降。
從國際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是應對大國競爭的關鍵保障。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根據各國發展的歷史經驗,主要經濟體完成工業化后大部分選擇“去工業化”,服務業比重普遍達到80%左右,但也帶來了產業空心化、技術創新能力衰退、收入差距擴大、供應鏈脆弱等問題。
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重新復興制造業。其中,美國堅持“制造業回流”和“培育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2010-2021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8%,高于國際金融危機前(2000-2009年)1.6%的平均增速水平,美國制造業比重從2010年的12%下降至2021年的11%,基本保持穩定;美國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從2010年的8.5%提升至2023年的8.7%。日本和德國則堅持發展制造業,日本制造業比重2021年為21%,與2006年22%的峰值相比僅下降1個百分點,德國制造業比重2021年為19%,與2007年21%的峰值相比僅下降2個百分點。
未來制造業是各國博弈的主戰場,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保持我國制造業的合理比重,將有利于穩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保持我國在大國競爭中的優勢。
加大戰略、政策和要素投入
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重點要有效解決體制機制堵點卡點,在戰略引領、政策傾斜、要素保障方面加大投入,為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提供重要支撐。
強化戰略引領作用,形成制造業發展共識。“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今后一個時期,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一明確要求得到了地方層面的積極響應。
其中,北京在2021年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3%左右、力爭15%左右;浙江在2020年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穩定在三分之一以上;福建在2021年提出,“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廣東2021年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
發展制造業已成為社會共識,各地政府積極謀劃產業布局,匯聚各類資源向制造業靠攏,為穩定制造業合理比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氛圍。
強化政策資源投入,優化制造業發展結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傳統產業煥發生機,催生新領域、新賽道、新路徑,為做大制造業“盤子”、穩定制造業比重提供明確方向。一是優化存量,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二是做大增量,加快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三是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產業。
為打好產業優化組合拳,國家層面出臺系列政策,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先后出臺《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提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2023年,我國“三新”經濟總增加值為22.35萬億元,相當于GDP的17.73%,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
圍繞政策支持方向,各地因地制宜布局制造業產業。例如,浙江加快建設國家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示范區,各地數字化、綠色化典型案例不斷涌現;廣東、江蘇、湖北、湖南等先后明確未來產業重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產業蓬勃發展。
強化要素保障,挖掘制造業發展潛力。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源要素的支持。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資源要素制約日益突出,中央和地方創新發展思路,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
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國家層面持續優化土地利用空間。地方層面,深圳、杭州、長沙等城市提出“工業上樓”,探索工業生產的新型產業空間模式,延伸產業發展的土地空間。
在人才引進方面,國家層面制定制造業人才培育計劃。地方層面,江蘇各地出臺人才新政、上新人才公寓等舉措招引人才;廣東省推動茂名和佛山牽手共建“人才飛地”,強化區域協調;北海市布局建設“北部灣—深圳”國際人才飛地,鏈接深圳全球性優質創新資源,補齊人才短板。
在金融支持方面,國家層面加快推進產融合作。地方層面,深圳等地積極探索科技金融合作,促進金融與科技“雙向奔赴”。
多措并舉健全投入機制
從機制建立來看,可從政策投入機制、創新投入機制、人才投入機制三方面發力,多措并舉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
政策投入機制方面,加大財稅支持和強化金融服務。資金是穩定制造業合理比重的血液。當前,我國財稅金融政策對制造業的支撐服務偏弱,部分制造業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增加制造業資金供給,需加大財稅對制造業支持力度。健全重大戰略任務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重大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完善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增加制造業資金供給,需強化金融對制造業服務能力。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持續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貸規模。積極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工具,加強金融產品創新,強化對制造業的融資供給能力。
創新投入機制方面,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和未來產業培育、“三新”產業發展。創新是穩定制造業合理比重的第一動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和未來產業培育、“三新”產業融合發展均離不開創新這個“牛鼻子”。
一是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投入,利用新技術賦能制造業發展,推動制造業效率提升和向高端延伸。
二是加快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加大對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投入,強化“中央+地方”配套措施,集中優勢資源集中解決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問題;加快布局發展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制造等前沿領域投入,構建技術創新、中試應用、產品推廣的全鏈條產業發展機制,搶抓產業發展制高點,培育經濟增長動力源。
三是推動“三新”產業發展,鼓勵各地發展特色“三新”產業,開放更多應用場景,為新產品、新模式、新應用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加快培育數字產業,豐富數據要素應用,助力制造業發展。
人才投入機制方面,實現多層次人才引進培育和多渠道人才激勵。人才是穩定制造業比重的第一資源。當前,制造業企業面臨人才“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住”難題,人才脫實向虛、結構性用工短缺等突出問題。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存在高技能人才稀缺和一線工人短缺問題。
增加制造業人才供給,應建立多層次人才引進培養機制。支持各類院校深化工科建設,強化產教融合,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人才政策,為留學人員和海外人才歸國創新創業創造便利條件。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企業家堅守實業,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增加制造業人才供給,應建立多維度人才激勵機制。加快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企業自主評審職稱,建立職業資格與職稱體系雙向互通評價。加快構建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賦予企業人才評價更大自主權,協助解決好制造業高端人才安心創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