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謝春生
編輯 | 蘇淮
8月27日,匯川技術(下稱“匯川”)發布2024年半年度報告。從營收和歸母凈利潤來看,匯川工控龍頭的地位依舊穩健,不過“增收不增利”的境況仍未改變。
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匯川實現營收161.83億元,同比增長29.98%;歸母凈利潤21.18億元,同比增長1.98%;扣非后歸母凈利潤20.68 億元,同比增長10.77%。
對于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的增長,匯川歸結為三個方面:營收同比增長較快、對銷售及研發等費用進行調控,以及計提應收賬款壞賬和信用減值損失同比減少和下降。
相較同行,匯川交出的這份半年成績單頗為優異。但從自身來看,對比過往四年,業績增速放緩明顯。
wind數據顯示,2020年匯川營收和歸母凈利潤的同比增速分別為55.76%、120.62%,截至今年上半年,對應增速僅分別為29.98%、1.98%。

01
新能源汽車斬獲60億元營收
從業務層面來看,匯川主營業務囊括通用自動化、新能源汽車、智慧電梯和軌道交通四大塊。而深耕傳統行業的通用自動化業務,仍是匯川報告期內的營收主力,實現營收約 75億元,同比增長約 10%。其中,被并入通用自動化板塊的通用變頻器、通用伺服系統、PLC&HMI以及工業機器人(含精密機械)業務,分別實現營收25億元、30億元、6.9 億元和5.8億元。
其次,則是被視為匯川謀求第二增量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報告期內實現營收60億元,同比增長超100%;余下的智慧電梯和軌道交通業務,報告期內分別實現營收約23億元和2.2億元,同比漲幅-2%、8%。

四大板塊業務中,除去智慧電梯業務,均獲得不同程度上漲,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業務的高速增長,也成為匯川過去半年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截圖來源于公司公告
為了進一步扶持新能源汽車業務,匯川宣布,欲耗資50億元,為其控股子公司蘇州匯川聯合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合動力”),擬在蘇州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建設內容包括定子、轉子、電控、電源、總成等生產車間及配套設施。
除去對細分賽道的重點押注,匯川技術也將目標對準了增量空間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
02
海外業務增速不及預期
“未來幾年,出海將是匯川的第一戰略,海外市場是中國市場的3-4倍。”面對日漸內卷的國內市場,匯川董事長朱興明再度為企業謀求新增量和押注未來指明方向。
從布局上來看,2023年是匯川首次將出海作為第一戰略提出。雖然相較一眾同行入局時間稍晚,但并不影響其獲得可觀增量。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匯川海外業務實現營收17.4億元,同比增長96.52%,占總營收比重從2022年的3.85%提升至5.72%。
海外營收比重的提升,與匯川遵循的“行業線出海”和“借船出海”策略,有莫大關系。
過去一年,通過行業線出海方式,匯川在東南亞、印度、韓國等市場,斬獲了大批量的手機、3C、物流、電梯及紡織等行業訂單,并在陶瓷、風電等領域建立樣板點。此外,還在歐洲市場與空調、注塑機等領域的頭部客戶建立合作關系。
今年上半年,匯川在越南等地設立子公司,并在泰國新建匯川聯合動力工廠,同時還新落地10家聯保中心。截至目前,匯川在全球擁有18家子公司及辦事處、26 家聯保中心。
今年7月底,匯川還宣布完成對法國工業軟件公司Irai的全資收購。
一系列的海外動作,也為匯川上半年的海外營收增長提供支撐。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匯川實現營收9.5億元,同比增長約17%,占公司總營收約6%。
不過,在營收規模尚小的業務面前,這樣的增收并不算太亮眼。
2024年半年報業績會上,匯川董秘宋君恩也坦言:“海外業務的確低于預期,匯川出海相對較晚,海外市場需要積累,還需要時間積累沉淀,預期未來海外營收目標為20%。”
此外,對于匯川重點開拓的歐洲市場,公司高層認為,目前開拓主要面臨著兩大制約:一是產品解決方案的能力,產品需要多項認證;二是匯川品牌在當地的知名度還有所欠缺。
作為“新人”的匯川,想要在這片看似空白的海外市場立住腳,并實現20%的營收比重目標,或許還需下一番苦功夫。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原文標題 : 新能源汽車業務增速超100%,匯川欲在蘇州再投50億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