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缺失,造成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所以更多機會將出現在一批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品牌企業身上,具體包括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高性能控制器、傳感器和末端執行器等五大關鍵零部件。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是一種在工業控制計算機中常見的應用,今年5月,在最新的市場研究報告中顯示,去年PLC市場同比下降幅度已有所減小,專家預測今年下滑趨勢將有所好轉。目前市場上小型PLC改進型較多,但在未來,中小型PLC才是市場份額上升最快的。
以機器視覺檢測設備為例,視覺檢測設備不只是一款應用于質量檢測方面的產品,目前還被廣泛安裝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上,位于工業自動化領域的上游,因此在推行工業自動化的進程中將會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預計到2018年將會有48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傳感、控制系統擔當機器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是機器人智能水平的關鍵所在。傳感控制技術作為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關鍵技術,其發展歷程伴隨著工業機器人的更新換代。我國申請人在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發、產品制造等方面的專利申請量較少,在全球化競爭中處于劣勢。
我國基本掌握了本體設計制造、控制系統軟硬件、運動規劃等工業機器人相關技術,但缺乏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成果和創新理念,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方面的技術差距尤為突出,長期依賴進口。
目前,在中國工業機器市場,85%的伺服電機是外資品牌,主流的供應商包括,日本松下、安川、三菱,以及歐洲和美國的倫茨和博世力士樂。其中,2015年,日系品牌占據了最大的中國市場份額——近50%。然而,中國本土企業,大多數仍處于研制試驗階段,幾乎沒有工業化的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
不管市場會有怎樣的反映,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經襲來,首當其沖的就是機器視覺的技術革命。無人機、自動駕駛、智能醫生、智能安防等應用領域不斷突破,全球互聯網和半導體巨頭紛紛布局,顯示出智能圖像處理將是下一個競技場,機器視覺技術已經迎來了黃金發展的時期。
國外擁有先進核心技術的機器人企業,大多都是以龐大的企業規模作為支撐。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公司占據世界減速器市場70%的份額,國內機器人企業規模都太小,但核心技術的研發都是高風險項目,可能還沒有研發出成果,企業自己都先死了。
通用航空兼具生產工具和消費品特征,將服務于我國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此輪發展規模將達萬億元以上。通用航空業具有龐大的產業鏈,投資拉動效應一般為1:10,就業帶動比為1:12。因此,除機場建設、飛機制造、應用等,人員培訓、設備制造和運營管理等領域都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IHS預測模擬特殊應用IC將強勢發展,到2019年,在工業市場尤其是工廠自動化、電力、能源和照明的價值將達47億美元。而增長主要來自于如德州儀器、美國模擬器件公司、恩智浦半導體等公司的功率管理產品和設備集成。
當前我國機器人使用密度仍然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核心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市場尚處于培育期。2015年,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將機器人產業作為九大戰略重點與任務中的一項內容。在市場和政策刺激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結合近年來國激光切割設備的需求前景,據預測,我國激光切割設備的市場規模仍保持穩步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激光切割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9億元。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全面實施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之年,實現中國工業平穩健康發展,對于我國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意義重大。
產業界和學術界的領軍人物都認同,數字化制造技術將會改變制造業價值鏈的每個環節:從研究到開發、供應鏈、工廠運營、營銷、銷售和服務。設計者、管理者、工人、消費者以及物理資產之間的數字化鏈接將會開啟巨大的價值,并改變制造業的環境。
盡管面臨的困難重重,但對于錯過了前三次工業革命后的中國工業而言,這次工業4.0,卻是第一次與世界工業革命如此接近的好機遇。愿景固然可喜,不過工業4.0畢竟是要用實力說話的。我們是個制造大國,然而有些時候光大是不行的。那么制約中國工業4.0發展的都有哪些因素呢?
1887
8840
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