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到來,中國制造業能做什么?近日,郎咸平出息峰會,講解了新經濟形態下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他表示:我國制造業目前“產品單一、庫存嚴重”制約企業發展,目前少數中國企業也在做相關探索,但還不能稱之為工業4.0,而是工業3.5。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1-5月生產工業自動調節儀表與控制系統2190.71萬臺,同比增長13.26%。
各地都在結合實際,研究細化“中國制造2025”的具體實施方案。不少專家建議,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標準升級亟須先行一步。
工業4.0旨在推進生產或服務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轉變,幫助實現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生產或服務。工業互聯網更加注重軟件、網絡和大數據,目的是實現通信、控制和計算的集合,二者在應用范圍、強調重點和實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中國政府網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全文。本文分析了進入2015年內,制造業PMI值一直持續走低的原因。文中指出一部分重要原因則是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等行業對制造業形成了“擠出效應”。
“我國重要信息系統和工業控制系統對外依賴嚴重。目前,13%的重要系統如果沒有境外技術支持和運維服務,系統就無法正常運行。”在近日舉行的2015中國IT安全可靠體系建設研討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研究所所長劉權說。
有內地觀察人士認為,工業4.0是漸進過程,真正到來可能需要20年,正處于探索階段、連統一標準都尚未確立,對中國還言之過早。中國當前應該力所能及,扎實從工業2.0向工業3.0躍升,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而非發動新一輪過熱投資,否則世界工廠地位恐都難保。
可穿戴設備市場產業鏈主要包括硬件、行業應用、社交平臺、運營服務、大數據、云計算等環節。不同的公司從不同的切入口進駐掘金。各地也開始在各個細分領域進行產業布局,到目前為止,可穿戴產業初步形成的兩個地區,主要是上海和深圳。上海以浦東張江為代表,突顯研發以及本地專用芯片的“本地化”集成優勢。
目前有關物聯網的標準有400多個,但基本相當于沒有標準。制造商們需要被說服采用標準通信協議來打造內嵌到他們產品中的傳感器,而不是利用幾個協議來打造數據孤島。并且鑒于上文提及的第二點,企業需要改變行事方式,從而使數據分享比數據囤積看上去更具吸引力。只要企業認為他們需要單獨打造產品和連接產品的服務,物聯網就仍然可能胎死腹中。
作為中國無線電技術領域最專業的測試認證服務實驗室、測試儀表的供應商,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檢測中心在打破國外檢測儀器儀表技術壟斷、加速無線電檢測設備技術國產化進程和推進無線電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當前的智能硬件產品,著眼產品本身的多,關注用戶需求的少。為用戶提供數據的多,通過數據分析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少,況且有些產品提供的數據還不準確,如某些手環。有些產品,簡單安裝上控制模塊,通過手機等進行控制就稱為智能硬件,如手機控制開燈,簡單粗暴,并未解決用戶真正需求。
我國工業機器人雖然經過“七五”攻關計劃、“九五”攻關計劃和863計劃的支持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在某些關鍵技術上,還缺乏整體核心技術的突破,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則很少。目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機器人制造公司在技術上的軟肋主要表現在電機技術、加工工藝兩方面。
業內普遍看好大容量的超級電容器的市場前景。隨著全球對新能源汽車需求不斷加大,超級電容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時期。據相關機構發布的市場研究報告稱,到2020年超級電容器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20億,全球超級電容器市場每年將以26.93%的復合年增長率實現增長。
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統計結果,2013年全球半導體營收總計3,150億美元,較2012年成長5%。前25大半導體廠商合計營收增幅高達6.9%,整個半導體消費市場處于上漲趨勢,未來半導體市場有十大重點行業領域值得關注:
2010年全球專業領域服務機器人銷量達13741臺,同比增長4%,銷售額為320億美元,同比增長15%;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銷量為220萬臺,同比增長35%,銷售額為5.38億美元,同比增長39%。未來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將會是怎么呢?第四屆里昂創新機器人展會已經閉幕,這個致力于呈現最新服務型機器人技術的展會上參觀者大開眼界。
1887
8840
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