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方慶海告訴記者,發展改革委已決定在東北進行“兩部制電價”改革試點,目前已下發征求意見稿。東北電網公司正在組織各部門進行研究與測算。
據了解,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首先實現“廠網分開”,將原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電力資產按照發電和電網兩類業務進行劃分。發電環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將原國電公司管理的發電資產直接改組或重組為規模大致相當的5個全國性的獨立發電公司,逐步實行“競價上網”,開展公平競爭。
但記者在東北電網有限公司調查時了解到,先期進行的“廠網分開”改革僅是整個電力體制改革的基礎部分,繼續加快電力工業市場化進程成為下一步改革的重點與難點,雖然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在東北地區進行了區域電力市場的改革試點,但由于作為電力市場改革基石的價格體系改革沒有明確,即沒有與新的電力市場模式相配套的電價形成機制,使得整個改革面臨諸多障礙。
據了解,電監會已意識到電價改革滯后問題,已把東北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劃分為初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性目標: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為標志的初期目標;以輸配電分開、開展發電公司與獨立配電公司和大用戶雙邊交易為標志的中期目標;以在售電端引入競爭機制、實現所有市場主體參與的全面競爭為標志的遠期目標。但由于其沒有電價的最終決定權,回避了電價形成這一關鍵問題。
據介紹,目前我國上網電價有幾百種,且都是有關政府部門制定的,這一定價是在成本的基礎上加一個平均利潤,從而形成我國獨特的定價機制。而發展改革委此次準備在東北試點的“兩部制電價”,則是將上網電價分為容量電價和電量電價,容量電價反映發電廠的固定成本,電量電價反映發電廠的變動成本。電廠的固定成本通過容量電費回收,變動成本主要通過電量電費回收。
據東北電網有限公司有關人士介紹,“兩部制電價”改革的出發點是在保護電廠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推進電力行業市場化進程,其中容量電價是保護投資者的重要部分,這部分電量與電價的最終決定權仍然在政府手中;電量電價由市場產生。這就使得這項改革成為一柄“雙刃劍”,即這兩部分電量在電力市場交易中的份額多少決定了這項改革的“市場化”含金量的多少。另外,容量電量如何準確計量也是一個操作難度很大的問題。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即將實行的“兩部制電價”改革主要是針對目前我國電廠生產成本不一的現實,將未來的電價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交與市場,另一部分仍然是政府壟斷定價。由于這兩部分電量的比重目前還很難測定,所以很難確定這種價格改革的市場化程度有多高。另外由于發展改革委實行的電價改革側重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但在我國電價構成中電廠部分僅占一部分,其余則是輸配電環節的成本與收益,這也就意味著,在發電實際成本變動不大、終端用戶電價不變的情況下,電價改革調整的是發電環節與輸電環節,即電廠與電網企業之間的利益。作為終端消費者的廣大消費者與企業目前并不能成為此次電價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據介紹,區域電力市場改革試點是按照電監會的部署進行的,而且明確了具體改革的目標與步驟,現行的市場運行模式均是在傳統電價體制下設計的。由于價格是市場交易模式設計的基礎,一旦這個基礎有了重大改變,整個交易模式必然要做重大調整。
有關專家在談及我國電價體制改革時指出,改革后電價的形成機制不應該再由政府審批,應根據電力產品的特殊性,由電監會制定競價規則,既要保護消費者利益不受損害,又要防止因為不公平競爭和壟斷形成消費者不能接受的電價。同時也要保證電力企業本身獲得的利潤,尤其在發電端形成有效的競爭。今后的電價一定是通過競價上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