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醫改形勢下,如何既確保公共醫療的公益屬性,又有效利用第三方社會力量加速健康業發展?業內人士認為,醫療服務信息化是未來中國醫療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中國新醫改的基本方向之一。
記者近日在《新醫改形勢下醫療服務信息化與預約掛號未來走向》研討會上獲悉,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正不斷改善中國民生:出門乘公交刷卡、外出通過網絡和電話訂房訂機票、用手機繳水電費等。中國網通、愛康國賓等許多第三方社會力量的參與也極大推動了醫院服務的信息化進程,而預約掛號就是信息技術在醫療服務領域的一項具體應用。
與會專家表示,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為如此龐大的人群提供信息化的醫療服務將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據最新公布的《二00八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數據顯示,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百分之四點七,低于巴西的百分之八點八、墨西哥的百分之六點五和土耳其的百分之七點七,更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看病難等問題實際上最根本的是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造成的醫療資源的嚴重緊缺。雖然新醫改方案將在未來三年投入八千五百億,但由于中國長期以來醫療投資“欠債”太多,特別是基層鄉村、社區醫療體系嚴重投入不足,現有投入將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醫療資源緊張的矛盾。
與會專家認為,信息技術將為中國醫療提供通過合理調配、發揮有限資源最大價值的機會。從這點上講,預約掛號體系的建設已是當務之急。通過網絡等先進技術實施預約掛號是醫療服務信息化的一項具體應用,這對方便百姓就醫、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從而解決就醫難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