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在國際展覽中心開幕,此次風能大會的主題為:"從量變到質變--風能市場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作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國際性風能展會,北京國際風能大會已歷時5年,見證了中國風電行業過去5年的高速增長。
風電有望成為第三大電力
國家能源副局長劉琦在大會上表示,風電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我國擁有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迅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目前,中國式全球風電裝機排名第一的國家,預計今年裝機量將超過6000萬千瓦,發電量將超過1000億千瓦時。
劉琦還表示,由于自身投資規模小、建設周期短,加之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核電發展爭議未除,風電有望取代核電成為我國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力。
此前,核電一直是僅次于火電和水電的中國第三大電力,"十一五"期間前后出臺了風電企業享受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和可再生能源風電價格及費用分攤等一系列的政策,對風電的高速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而投資規模小、建設周期短的特性又為其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條件。以中電聯預估的全年發電量4.94萬億千瓦時計算,今年風電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將超過2%。
國家能源局在今年8月份頒布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我國風電電網裝機達到1億千瓦,2020年達到2億千瓦,我國風電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
并網消納問題仍存
雖然我國新增裝機和市場規模居世界前列,但風電發展面臨棄風以及電網發展建設滯后于風場建設的問題,風電棄風現象在我國已存在多年,但其不斷惡化已經開始對中國風電的健康發展形成威脅,"棄風"也成為我國風電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2012年8月,電監會發布的《重點區域風電消納監管報告》指出,受電網規劃協調、建設不同步等因素影響,2011年風電發展主產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棄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6%,對應電費損失約66億元。
除此之外,風電外送通道的建設滯后是風電消納難的主要原因,風電如何從資源密集但用電需求低的西部地區輸送到我國負荷中心東部的難題困擾著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
破除體制障礙促發展
劉琦指出,風電棄風現象嚴重,反映出傳統能源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措施還不能完全適應風電等新能源發展的需要,加快風電發展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束縛。我國將加強電力系統建設,擴大配置風能資源的范圍,建立更大區域的電力市場,推動風電在更大的電力市場中消納。促進中國風電持續健康發展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加快風電發展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束縛。
據劉琦透露,促進中國風電持續健康發展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為促進我國風電持續健康發展,我國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加強電力系統建設,擴大配置風能資源的范圍,建立更大區域的電力市場,推動風電在更大的電力市場中消納。
二是完善政策法規體系,落實可再生能源法,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促進風電全額保障性收購。
三是優化風電開發布局,堅持集中開發與分散發展并行。優先建設市場條件好的陸地風電,積極穩妥發展海上風電,保持適度的風電建設規模。
四是創新風電利用方式,適應風電間歇性的特點,開發供熱、農業提水灌溉等靈活用電負荷,促進風電就地消納。
五是加強同世界風電技術發達國家的合作,提升風電裝備水平,增強中國風電企業創新能力,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