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有關部門與賽維LDK之間早已經是唇亡齒寒的關系。曾經光伏明星企業的瘋狂擴張為地方政府掙足了面子,企業早已認了政府當“干爹”。而現在的的形勢下兒子“犯了罪”,“干爹”不得不來背黑鍋。近日海潤光伏獲政府4800萬補貼,然道海潤光伏是下一個賽維?
補貼屬實
海潤光伏12月1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根據江陰市徐霞客鎮人民政府《徐霞客鎮政府關于對新興產業首次超百億企業獎勵的通知》(徐政發[2012]30號)文件精神,公司近日收到徐霞客鎮人民政府財政補貼資金4800萬元人民幣。
附:
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收到政府財政補貼資金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公告內容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并對其內容的真實、準確和完整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
根據江陰市徐霞客鎮人民政府《徐霞客鎮政府關于對新興產業首次超百億企業獎勵的通知》(徐政發[2012]30號)文件精神,公司近日收到徐霞客鎮人民政府財政補貼資金4800萬元人民幣。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相關規定,上述財政補貼資金4800萬元人民幣將作為營業外收入計入當期損益。
特此公告。
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此前問題已現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編輯了解到前段時間海潤光伏股東壓力很大。如果該公司年末凈利潤未達到5億元,則將由公司實際控股股東江蘇陽光集團(以下簡稱“陽光集團”)以現金方式補足利潤差額。
海潤光伏股東拿現金補“窟窿”的概率已經接近100%,該公司前三季度共虧損1.9億元,在行業環境至今看不到好轉跡象的情況下,想在第四季度“翻身”的難度可想而知。
海潤光伏盡管剛剛借殼上市,但是融資需求勢頭不減。迫于當前市場壓力,該公司于11月13日調低了前期計劃的增發價,由于增發計劃尚未獲批,該公司也在繼續尋找其他融資路徑。15日,海潤光伏發布公告稱,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懷進將其持有的8.39%股份質押給吉林信托。而此前,海潤光伏上市后已經通過紫金信托進行過信托融資。
#page#
剛上市就虧損
剛上市就虧損,而且還要再融資,海潤光伏的窘境不言而喻。
海潤股份上市是通過借殼*ST申龍的方式。2010年3月29日,海潤光伏就與*ST申龍簽署了重組意向協議。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海潤光伏終于在今年2月17日上市,但當時仍以ST申龍的名稱存在,直到5月8日才更名為海潤光伏。
然而,海潤光伏自上市起就轉入業績虧損的境地。截至2011年末,海潤光伏還實現了4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長5.13%。但其上市后,該公司公布的第一份季度報告就出現虧損,今年一季度凈利潤虧損6875萬元,同比降了141%,之后海潤光伏持續虧損,年中虧損1.3億元,同比降幅158%,三季度末虧損額達1.9億元,三季度單季虧損6368萬元,同比下降168%。
當然,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惡劣的光伏行業環境,由于產能過剩、遭遇歐美光伏“雙反”,國內光伏企業業績普遍下滑。
但快到年關,海潤光伏要比其他光伏企業焦慮得多。由于在公司重組的時候,原海潤光伏的20名股東對2011年業績做出承諾,若海潤光伏2011年實現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損益)低于預測值49855萬元,將按重大資產重組前持有的原海潤光伏股份比例以現金方式補足利潤差額。
在重組承諾中,陽光集團的承諾最重,其承諾為前述20名股東2011年盈利預測補償行為提供擔保,實際上,海潤光伏2011年實際凈利潤為40166萬元,與預測值相差9689萬元。在今年4月份,20名股東未能進行補償,陽光集團最終自掏腰包進行了補償。陽光集團是海潤光伏第一大股東江蘇紫金電子集團的控股股東,該集團是個綜合性集團公司,涉足多個行業。
此外,陽光集團對海潤光伏2012年和2013年的業績亦均作出承諾,如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2012年小于50966萬元、2013年小于52858萬元,陽光集團在年報披露的5日內,以現金方式補足差額。
海潤光伏2012年前三季度已經虧損1.9億元,由于光伏產業環境至今沒有好轉,要實現業績反轉,只能依靠公司自身。“首先是靠轉讓電站,再就是近期公司有望獲得政府補貼。”一位光伏行業的分析師告訴記者。
但僅靠四季度就實現扭虧并達到5億元的盈利,難度很大,從其連續三年財務數據看,正常年份凈利潤最高為4億元。陽光集團為2012年業績以現金補差額看來已成定局。
為融資高管拼身家
行業的大蕭條讓海潤光伏不得不繼續尋找出路,該公司計劃將重心移到光伏行業下游的電站開發,但是這都需要錢。因此,海潤光伏在5月8日股票正式更名那天,就推出定向增發再融資計劃,此時距離上市不到三個月。
無奈天時不好,股價下跌厲害。據統計,今年以來,光伏板塊大幅跑輸滬深300指數,在所有板塊中表現最差。11月13日,公司發布定向增發修正報告,增發價由前期的每股7.7元下調為每股5.68元,募集資金總額為不超過38億元(含發行費用)。
此次募集資金計劃投向4個項目,需求資金最多的是羅馬尼亞光伏電站項目,近20億元,其次就是為償還貸款募資9億元,多晶硅錠、多晶硅片擴建項目需要6億元,晶硅電池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需要2億元。
在股民中爭議最多的是償還9億元的貸款,認為其剛上市,就要市場為公司前期貸款“買單”。海潤光伏還貸壓力很重,公司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6億元,同比增長321%,海潤光伏的解釋是長期借款中部分轉為一年內到期。
不過,這次定向增發尚需證監會批準,多位分析師認為此次增發難度很大。海潤光伏業務還要繼續,不能僅等待增發計劃獲批,于是通過信托計劃融資也成為公司融資的另一個渠道。
11月15日,海潤光伏公告稱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懷進將其8.39%的股份質押給吉林信托,在質押前,楊懷進的總持股比例為13.57%。
“與施正榮比起來,楊懷進怎么說也更慷慨些。”上述分析師帶著開玩笑的語氣說。
之所以將楊懷進與施正榮相比較,一來是因為兩人均屬同行業,均遇到了相似的危機。二來兩人頗有淵源。二人在澳大利亞即相識,曾并肩創立了無錫尚德。
今年10月份,施正榮因拒絕用個人資產做抵押擔保,而現在楊懷進此時拿出自己大部分股份來做抵押,似乎鐵了心要為融資拼身家。
#page#
地方政府救助好還是不好?
地方政府病急亂投醫般的救助,已經形成了光伏行業的腸梗阻。
過剩的產能無法消滅,落后的企業沒有淘汰出局,優秀者便不能真正勝出,各地政府花樣繁多的救助,反而可能繼續造成光伏行業內分泌紊亂,將“看不見的手”扼住,不讓其發揮作用,最后阻礙的還是整個行業的成長。
在各路企業呼號政府“出手救市”時,或許存在著另一事實:光伏業需要新陳代謝,企業不必一一相救。
新陳代謝依賴于產業運行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如果對經濟規律和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還有尊重,現在就到了總結和思考的時候了。
光伏行業只是一個縮影,其他行業亦然,如果出自短期利益來干擾微觀經濟運行,只會使得長期經濟運行成本居高不下。
這關乎的其實還是一個老話題: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到底邊界應該在何處。
光伏行業里,政府現在的出手相救和當年的冒進扶持,其實出自同一個邏輯:做大GDP、拯救GDP。這些地方政府不可謂不辛苦,也不可謂不努力,然而我們卻悲哀地看到,政府的努力最后并未培育出一個健康的產業。
新興產業需要政府扶持,這是大家都承認的。但政府的扶持,其目標應指向于培育出一個健康的產業,在草創階段起到補充市場力量不足的作用,然后就應逐步退出。反觀幾年來政府對光伏行業的扶持,在泡沫前指向資源廉價注入、在泡沫后指向財政資金維系過剩產能的生存,恰恰在培育健康產業這一核心問題上跑偏了。
幾年來光伏行業的實踐證明,產業的生長還是靠那些最基本也是最實在的東西:技術、經營思想和市場需求。
同樣,不僅是光伏一個行業,在許多其他行業也一樣,拼命壓低成本,制造出讓全世界消化不良的產能,最后再耗用財政和公共資源,去維持這種產能的生存。早有論者指出,各地一窩蜂、畫地為牢的結果是產能越減越多,比如我國的電解鋁在增加,粗鋼產能在增加,多晶硅也在增加……中國傳統工業體系占全球過高的比重背后,正是這個模式在作為推手:壓低所有的要素成本注入企業,形成巨大產能和GDP,這在經濟體擴張的年代看似可行,一旦有效需求下滑,光伏行業的悲劇就會重演。
眼下光伏行業棋至中盤,既要“瞻前”,還得“顧后”。展望未來幾年,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政府無序輸血政策的清理、退出,還給產業一個健康的新陳代謝環境,讓優勝劣汰的經濟規律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