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國內醫藥制造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24億元,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57.4億元,同比增長24.3%。去年,國內醫藥產業克服了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等不利影響,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950億元,總資產同比增長18.4%,工業增加值增長14.5%,利潤同比增長20.4%。
這組數字顯示,中國醫藥(20.72,-0.41,-1.94%)工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而國內外許多醫藥物流企業正是敏銳捕捉到這一點,加快布局中國市場。近日,國際物流巨頭UPS在中國浙江杭州蕭山區設立的醫療保健倉儲中心開業,正式運營。
打造高端物流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推進,醫藥物流行業的整合也將不斷提速。醫藥物流巨頭紛紛在各地新建醫藥物流中心,展開大手筆投資或兼并收購,國外大型物流公司憑借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將一同參與競爭。
據UPS第五年度“(供應)鏈之痛”調研發現,全球絕大多數醫療保健行業的高級管理者認為,中國是擁有最多業務擴張機遇的市場。
UPS國際總裁吉姆·巴伯爾說:“中國是UPS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對UPS的客戶來說也是如此。為了抓住醫療保健領域消費需求增長的機遇,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我們不斷投入,并始終致力于為客戶帶來一流的解決方案。此次投入運營的杭州醫療保健倉儲中心是公司全球醫療保健業務增長戰略的一部分。”
據了解,2011年,UPS已經在新加坡建成第一家亞太區醫療保健設施,而就在不久前,該公司還在上海建立了全新專用醫療保健倉儲中心,目前運行良好。
“上海的倉儲中心主要對醫療器械進行運送,而杭州的倉儲中心則主要針對藥品的配送。由于分工不同,杭州倉儲中心的設施、技術投入更加專業,遵循標準更高。”UPS中國區合同物流和醫療保健總監蔣騫對《中國貿易報》記者表示。
一直以來,醫藥物流市場隸屬物流高端市場,對于倉儲環境、物流條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國內上藥、廣藥以及九州通(11.61,-0.38,-3.17%)都涉足該領域,并在倉儲物流方面投入巨大,而此次UPS更是不惜斥巨資打造杭州倉儲中心,以確保產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且能夠為醫療保健企業提供無縫的全球解決方案。
據UPS位于杭州市蕭山區臨江工業園區的高科技倉儲中心一位物流經理介紹,該中心占地2.2萬平方米,是為滿足醫療保健公司特殊的存儲和運輸需求而量身打造的。同時,該倉儲中心由專門的質量管理團隊現場管理,還配有全自動的產品追蹤序列化系統,因而能夠提供創新和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滿足特定客戶的需求。而按照存儲條件的不同,倉儲中心被劃分為3個區域,每個區域內的溫度都有所不同,以保證產品能夠被完好保存。
#page#
商業模式待推廣
對于UPS等國際物流巨頭在華開拓醫藥物流市場,有專家表示,和許多外資進入中國一樣,UPS或多或少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
6月1日,新修訂藥品GSP正式實施,這是中國藥品流通監管政策的一次較大調整。與原有規范相比,新規對企業經營質量管理的要求明顯提高,有效增強了流通環節藥品質量風險控制能力。按照這一規定,如果每家涉足醫藥流通的企業都要達到GSP標準,一次性投入金額將十分巨大,每年還要投入巨額維護費用,這會造成低水平重復投入。
在此背景下,許多業內人士預言,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將大有可為。
然而,現階段,中國第三方醫藥物流滲透率相對不高,這由國內醫療體制所決定。“在國外,醫藥生產企業同時也是銷售企業,直接面對藥店和醫院。而在中國要經過工業企業(制藥企業)、商業企業(銷售公司)才能面對市場終端(藥店、醫院和消費者)。
這樣的傳統醫藥物流供應鏈主要存在流通環節多、人力資源投入大、供應鏈效率低、品種滿足度低等弊端。
相比之下,第三方醫藥物流供應鏈優勢明顯,最主要的是其能夠通過提供專業化的醫藥物流服務,實現作業自動化、流程信息化、配送及時化、行業集中化。
在醫藥物流行業內部,廣藥、上藥以及九州通等企業所占市場份額超過20%,它們在生產藥物的同時也提供藥品的運輸業務,將生產和運輸綁定一起。因此,有人分析認為,UPS在中國開展第三方醫藥物流業務切入點十分重要,而加強與同為外資的醫藥生產商的合作成為UPS拓展市場的最佳途徑。
“實際上,第三方醫藥物流在中國有很廣闊的市場,生產企業選擇第三方物流有很多好處,最大的一點就是物流企業專業化程度很高,與自建物流體系相比更能減少成本。在杭州地區,我們已經和默沙東展開合作,這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我們正在進行嘗試。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的中國本土制藥企業參與合作。”蔣騫說。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UPS在杭州倉儲中心內部開辟了保稅區域,這意味著該倉庫可按照客戶的要求倉儲、運輸保稅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