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了50%,80%的高端芯片、80%的發電設備優質大型鑄鍛件、90%的高擋數控機床及機器人、近100%的高鐵軸承,都依賴國外進口。”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院總體組代表、機械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在2014新年來臨之際大聲疾呼,中國如何完成從裝備制造大國向裝備制造強國的轉變?
第一制造大國的尷尬
“蛟龍都潛海了,嫦娥都登月了,可是這么厲害的中國裝備制造業,卻造不出一臺生產絲襪的裝備!”曾在世界最大的經編機制造商卡爾邁耶工作逾10年的常州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許亮不無諷刺地說。
在許亮看來,不起眼的絲襪機就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縮影。盡管截至2013年,中國經編機械數量已占全球總量的85%,且出口均價同比增長了50.7%,但進口均價卻是出口均價的3.93倍,而且許多高轉速、智能化的經編機中國尚無法制造。
“絲襪機轉速高達每分鐘4000轉,這樣的高轉速對鋼材強度和制造精度要求極高,差之毫厘,就會引發機器報廢。而基礎材料、基礎制造工藝恰恰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軟肋,我們的鋼材、熱處理工藝等全都差著好幾個檔次。”許亮直言不諱地說。
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王軍認為:“我國制造業大型成套裝備基本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但存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深層次的矛盾;特別是高端裝備的迅猛發展與配套的"三基"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是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最大短板。”
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院總體組代表、機械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則表示:“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所需高端零部件、高端材料依賴進口,導致主機和成套設備陷入"空殼化"困境。像為工程機械配套的30兆帕以上的高壓泵、閥和馬達幾乎全部進口,行業70%的利潤都被進口零件吞噬了。”
在屈賢明看來,這與我國“逆向工程”的傳統發展模式有關。“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逆向創新,即先開發整機,滿足使用需求問題,再開發基礎材料,解決國產化問題。這樣的研發模式導致我們以較快的速度走出了短缺經濟,但基礎理論研究不足,核心共性技術積累不足,核心工藝儲備不足,為產業轉型升級埋下了隱患。”
同時,屈賢明認為,“重主機,輕基礎”的畸形政績觀影響也不容小覷。此外,“三基”研發也缺乏共性技術及基礎性研究的支持。一條完善的創新鏈條應以基礎研究為基石,以共性技術研究為紐帶,以理論開發應用為出口,而目前我國的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是最脆弱的短板。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基礎產品依賴進口,不僅增加了整機的成本,而且出現了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