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季GDP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8.7%,固定資投資累計同比增長17.6%。盡管GDP數據高于市場7.3%的預期,但固定資產投資與工業增加值增速雙雙出現回落,同比回落3.3個百分點和0.8個百分點。2014年3月份,GDP同比繼續下降,采購經理人指數略有回升,從2月份的50.2到50.3依然處于弱勢。
經濟刺激下的高增長模式正在退出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出現第一輪房地產熱和固定資產投資熱潮,1993年政府出臺宏觀調控政策,機械制造業出現持續的困難,但地方政府將當地的上市額度基本都分配給了當地的國有企業,國企改制和上市成為拯救國有機械制造業的重要手段;90年代末期,中國曾經出現產能過剩,1999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放緩,歷經兩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去產能;2004年年初,中國又出現一次投資過熱,2004年第二季度國家出臺宏觀調控政策,調控歷時一年半的時間,經濟很快進入快速增長的通道。本輪去產能實際上是2009年啟動4萬億投資后開始的,如果從月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放緩的時間算起,從2009年的第四季度開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開始放緩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年多的時間,目前這一數據依然處于下降的通道,這對制造業特別是機械制造顯然不是好消息,目前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增加,壞賬開始集中體現,經營普遍出現困難。
目前中國還有很多人不習慣低于GDP 8%和固定資產投資低于20%增長的數據,也不愿意接受這個數據,更多的人已經習慣于高增長,也習慣了政府刺激。2011年下半年以來,市場期待政策刺激屢屢落空,就如同等待公交車的旅客一樣,人們等待的時間越長,忍耐的時間越長,就越愿意相信下一趟車該到了,但這趟車并沒有按照歷史經驗的時間出現。一部分人選擇繼續等待,一部分人選擇了其他的交通工具,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去往其他的方向,中國制造業正在告別高增長和刺激政策的依賴,但轉型將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的過程。
從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這次投資增速回落不是簡單的周期調整,而是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變化,去產能、調結構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中國制造業正在告別高增長時代。
中國制造業高增長的條件逐漸消失
過去30多年,中國制造業快速增長的條件主要由幾方面形成:較低的研發成本與工業化過程帶來的巨大市場;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與簡單制造的能力造就的巨大的國際貿易;資產快速增值過程中高額的投資回報率帶來的投資需求。
首先,任何跟隨性工業國家都擁有較低的學習成本,其工業化的時間遠遠少于基于原創性的工業國家,英國最早啟動工業化,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美國、德國緊隨其后工業化時間超過100年,日本以少于100年的時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而韓國、中國的工業化時間進一步縮短,中國在短短的30年間快速實現了工業化。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增長成為神話,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在借鑒國外成熟國家的經驗下快速發展起來的,快速復制。
其次,中國改革開放第一階段的經濟增長是由加工貿易帶來的,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向中國集中,國際貿易大大帶動了中國制造業的增長。
另外,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房地產、汽車產業的增長,能源、資源、土地等資產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工業企業一方面迎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投資過程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資產增值,這一過程大大提高了市場投資的積極性。
然而,近年來,中國制造快速增長的3個主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可以直接拿來的成熟技術越來越少,企業必須增加研發成本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勞動力成本伴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高,國際貿易趨于平衡,而城市化帶來的增長的速度也在逐年下降;房地產需求空間下降,原材料、能源價格下降或趨于穩定,資產增值的空間變小,投資動力下降。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去產能過程中,PPI出現了31個月的負值,本輪去產能PPI負值已經持續了24個月,目前看不到轉正的趨勢,制造業正在告別高增長模式。這些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正在消失,平穩增長將成為一種常態。
無效投資下降對制造業將是雙刃劍
“把牛奶倒進河里”是市場經濟的弊端的典型案例。完全市場競爭下,一定有供需失衡的時候,高速增長下的產能過剩不是中國單個國家的現象,在很多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產能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在國外成熟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引導下,中國制造業很容易進入快速擴張,而制造業一旦達到社會基本的供需平衡,就會出現階段性的產能過剩。
過去20年,是中國工業發展最快的20年,也是中國資產增值最快的20年,中國制造業的產能擴張除了市場本身的需求增長以外,還有3個干擾因素:一是企業比拼規模,爭奪行業地位,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管理層對規模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效益的重視;其次是企業家套利行為,企業投資醉翁之意不在酒,“羊毛出在牛身上”,投資產能的目的是為了套取土地或者其他政府資源,政府出讓土地是這一時期投資增長的強勁動力;第三個干擾因素工業園的擴建與政府補貼,我們看到一個個工業園迅速建成,也看到過程中為了拿政府補貼或者占用資源而投資的無效工廠。這些干擾因素必然導致更多的無效產能。
從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和未來資產增值的空間來看,未來那些企業經營以外的利益的投資將會減少,但無效投資的退出對市場也是一把雙刃劍。從短期來看,投資特別是工業投資本身是會帶來工業鏈條上的需求的,一些短期資本退出可能會增加產業鏈上的風險,一方面市場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資金層面也可能會出現壞賬,對持續經營的企業帶來不利。但長期來看無效產能的退出對持續經營的企業是有利的。一方面,由于套利投資帶來的非理性價格的干擾會減少;另一方面,無效產能的退出將有利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競爭環境的改善,行業變得更加健康。
調整要素結構,迎接經濟轉型
2013年中國服務業占GDP 的比重達46.1%,首次超過制造業44.9%的比重,這是繼2012年制造業盈利能力下降后表明拐點出現的數據。與發達國家服務業比例70%左右的平均數據比較,中國結構調整還只是一個開端。
制造業在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占GDP比重的下降不是淡化制造業的重要性,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制造業始終都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只是,制造業本身的要素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相關企業必須調整要素結構,將更多過去由勞動力完成的流程交給設計人員和智能裝備,優化流程和方案,從勞動力成本優勢過渡到工程師成本與智慧優勢,從引進技術過渡到建立核心的工業體系,以積極的心態迎接經濟與制造業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