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閉幕的第116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統計顯示,外貿業界普遍認為,隨著國際市場態勢的變化,未來“低速穩定增長”將成為中國外貿產業的“新常態”,而跨境電商、綜合外貿平臺等新業態的涌現,也對傳統貿易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戰。
成交金額和采購商人數雙降
受國外經濟形勢不景氣等不利因素影響,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金額和到會客商人數再次雙雙下降,企業對未來形勢的判斷也謹慎樂觀。
統計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金額1792.03億元人民幣,折合291.6億美元,比2014年春交會(同期)下降6.1%(扣除匯率波動因素)。其中對歐盟、美國、金磚國家、中東、日本等貿易伙伴的出口成交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在4%-19%不等,僅對東盟、韓國和中國香港有所增長。
采購商人數也出現了下降。數據顯示,第116屆廣交會采購商到會186104人,比115屆廣交會減少1.07%。
“本屆廣交會到會客商和成交均略有下降,表明當前形勢不容樂觀。”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劉建軍在閉幕新聞發布會上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傳統市場復蘇乏力,新興市場需求疲軟,企業對未來形勢謹慎樂觀。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3個月以內的短單占47.5%,3-6個月的中單占35.6%,6個月以上長單僅占16.9%。
“新常態”考驗中國制造
那么,該怎樣看待并應對這種穩中有降的市場態勢呢?
“在企業看來,這就是當前外貿的‘新常態’,應當冷靜、客觀地對待。比如我們輕工產品,雖然在過去的幾年中多保持了兩位數左右的增長速度,但也要看到,中國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種類商品的全球市場主要份額,且國內生產要素成本持續攀升,已經沒有繼續大幅擴張的市場基礎了。”中國輕工商會副會長李文峰說。
事實上,從本屆廣交會看,“新常態”已經漸成企業共識,中國制造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生死挑戰和考驗,不少中小企業已經率先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我們招一個工人的月工資已經上漲到了4000元-5000元。”浙江省寧波電池電器進出口公司銷售經理丁濤說,“每年春節過 后都會出現招工難的問題。
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讓采購商也抱怨不已。來自德國的麥太保公司OEM采購總監弗蘭克·拉卡托斯告訴記者,中國人工成本每年都在上漲,漲幅遠遠超過德國人工成本漲幅,終端客戶對產品提價越來越難以接受。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