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至2015年,我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或達到7500億元,傳感器產業將從中直接受益。2010年,我國傳感器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440.27億元。據業內專家介紹,此后中國傳感器市場將穩步快速發展,在物聯網市場規模大幅增長的動力之下,201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以上。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傳感器技術及其產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內傳感器產業在“雙加工程”(加快力度和加快發展)的方針指導下,建立了中國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生產基地。目前,國內有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分別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規模經濟;陜西基地,1990年2月成立了陜西省敏感技術產業集團公司,主要是以電壓敏、熱敏、汽車電子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黑龍江基地,主要以建立氣、濕敏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已有不少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早在2009年底,敏感元件和傳感器年總產量已達到20億只,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
4、工業軟件 1037.46億
工業軟件是指在工業領域里應用的軟件,包括系統、應用、中間件、嵌入式等。一般來講工業軟件被劃分為編程語言、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和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中間件。其中系統軟件為計算機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并不針對某一特定應用領域。而應用軟件則恰好相反,不同的應用軟件根據用戶和所服務的領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我國工業軟件市場增長迅速,2011年市場規模已達到616.34億元,同比增長17.9%。預計2014年市場規模將達1037.46億元。
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聯盟副秘書長王威表示,盡管市場成長快,但由于起步晚、積累少,在大部分工業領域,國外工業軟件仍占據統治地位,軟件國產化程度有待提高。而核心技術的受制于人,同樣讓國內工業軟件處于競爭劣勢。此外,行業尚未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的產業鏈,產業協同效應沒有充分發揮。
未來,隨著中國十二五期間加大工業轉型升級力度,并大力發展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工業軟件市場還將進一步增長,對本土產業發展也將起到極大的刺激性作用。
5、工控機 200億
目前國內的工控機供應渠道主要來源于中國臺灣及內地的廠商,國外的產品(例如RADISYS、ROCKWELL、INTEL等)經過幾年的市場拼殺后,由于成本高、價格高、服務難,現已完全退出國內市場。目前,國內的IT業研發、加工技術力量不斷提升;各類芯片和各類器件、生產設備在國際市場基本可平等選購;軟件資源的可移植性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這些有利條件下,國內一些廠商抓住機會快速崛起,利用本土綜合競爭優勢逐步將國外品牌擠出國內工控市場。某些企業以每年超過100%的資產增長速度,鼎立于國內的工控市場,而且已成功打入國際工控市場。
工控行業的產品和技術非常特殊,屬于中間產品,是為其他各行業提供可靠、嵌入式、智能化的工業計算機。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深入,關鍵性行業的關鍵任務將越來越多地依靠工控機,而以IPC為基礎的低成本工業控制自動化正在成為主流,本土工控機廠商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隨著電力、冶金、石化、環保、交通、建筑等行業的迅速發展,從數字家庭用的機頂盒、數字電視,到銀行柜員機、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加油站管理、制造業生產線控制,金融、政府、國防等行業信息化需求不斷增加,對工控機的需求很大,工控機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目前我國工控機的市場規模約200億元。
6、機器視覺 200億
機器視覺系統的出現來自繁瑣勞動力的替代需求。機器視覺自動化設備可以不知疲倦的進行重復性的工作,且在一些不適合于人工作業的危險工作環境或人工視覺難以滿足要求的場合,機器視覺可替代人工視覺。
機器視覺最早應用于工業制造領域。通過機器視覺的自動識別功能,許多流水線上具有高度重復性的檢測都可以依靠機器視覺系統設備完成,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和精度。
上頁 1 2 3 4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