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機器人寄予厚望。在人類想象中,機器人就是大片中的那些神器: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日本傳奇投資家孫正義近日宣稱,要用機器人讓日本在2050年成為全球經濟競爭力第一的國家。但現實中的機器,深深地“辜負”了人類厚望。
首先,技術換代.目前的機器人很“笨”,不要說讓它扮演超人,讓它做一個人類看來簡單不過的動作都很難,譬如在2014年11月的上海工博會上,日本專家展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護理機器人的絕技——把一個人從床上抱起轉移出去。讓機器實現人類的動作,是非常復雜的過程,要涉及非常復雜的算法和工藝技術。譬如讓機器人拿東西,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基礎的動作,但實際上,要讓機器人在它能觸及的范圍內,去拿任意位置上的一個東西,需要在它的機械臂上裝六個維度的軸才能實現。如果想要機器人和人互動,需要保證人的絕對安全,其中對場景計算和機器的靈敏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其難度超乎一般人想象。
其次,目前的機器人產業是個小產業。2013年,全球前四大機器人制造商的銷售總額約為5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50%;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預計,2014年中國共銷售約1萬多臺國產機器人。
具體到中國機器人,高水平的機器人企業屈指可數。硬件存在諸多短板,控制系統的數據積累和場景計算落后。
但似乎也有捷徑可取。熱得發燙的工業4.0的核心是機器人,西門子是其首倡者,但它不生產機器人。西門子的底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涉足了諸多的高端制造,在設計工業控制系統時有協同優勢,是工控巨頭;機器人巨頭庫卡也是專注于控制系統就可以確保其行業地位。軟的控制硬的,這或許是谷歌介入機器人的原因。這也可能是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機會,雖然這需要深厚的工業控制的積累。
此外,目前工業機器人的主戰場是汽車制造,幾乎為外企壟斷,后來者要想撬開行業大門,除非有整車廠的扶持,奇瑞汽車的機器人就是一例,他們在國家立項的支持下,研發制造的汽車機器人裝配線已經在生產線上正式運營。或許可以為汽車制造重鎮上海發展機器人提供參考。
或者,我們可以更大膽地想象一下,如果把那些具有寬廣且深厚工業積累的大型國企徹底改造一番,讓它煥發活力,或許可以大大助力中國機器人產業。
不管怎么樣,隨著技術加速度的飆升,技術換代的時間大大縮短。以手機為例,幾年前的手機和今天的手機,完全不像是同一個世界的產物。所以,留給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