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象1:“墻內開花墻外香”
中國生產的智能馬桶蓋,出口日本、貼日本品牌,然后被中國人高價買回國內,拆開一看卻發現“Made in China”——兩會期間發酵的“馬桶蓋”事件,背后暴露出中國制造業一大怪象,即墻內開花墻外香。事實上,不僅僅是馬桶蓋,在中國游客海外搶購的購物單上,德國的刀具、日本的電飯煲、法國的箱包、服裝……大量中國制造的高端輕工產品進入世界各國市場后,又被中國游客搶購回來。
同樣的廠家,國內銷售的產品質量就不行嗎?被瘋搶的高端刀具、電飯煲,國內就造不出來嗎?不少代表指出,這其中固然有信息不對稱的地方,但的確一些企業在技術創新、品牌營銷、質量管控上和國外有差距。
怪象2:“出大力賺小頭”
東北一家民用飛機公司,承擔大型客機機翼制造項目,是波音、空客等公司的重要合作商。公司負責人坦承:“我們干的活相當于一架飛機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但利潤只有十分之一。”
每當蘋果有新品發布前,數以幾十萬計的中國工人加班加點為其趕貨。一臺蘋果產品的利潤,參與產業鏈的美國、韓國、中國分別獲得了多少?
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披露,每賣出一臺iPhone,蘋果公司就獨占其利潤的近六成,而中國僅獲得1.8%,作為屏幕、電子元件主要供應商的韓國,分得了iPhone利潤的4.7%。這個數字可能令國人受傷。
怪象3:一邊過剩一邊進口
一邊為工廠積壓的大量庫存發愁,一邊又不得不花費高價錢從國外進口產品——不少生產企業面臨的這一怪象,直指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矛盾的軟肋。
縱觀中國制造業,新一輪的產能過剩主要集中于中上游的資本密集型行業,但已經開始向風電、光伏、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蔓延。
怪象4:自相殘殺無序競爭
據北方重工有限公司進出口分公司總經理楊溢介紹,公司產品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4年企業銷售收入126億元中,有約1/5來自海外市場。
但就是這樣一家看起來實力雄厚的制造企業,也常常抱怨在國外經常會遇到來自中國的企業一起競標。“有時五六家中國企業同時競標,大家互相壓價,有的甚至惡意壓價。有時甚至不得不找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協調。”
曾幾何時,中國家電行業廝殺慘烈的價格戰,讓不少國內家電企業因虧損而退出市場;南車、北車海外競爭搶市場,最終不得不接受被合并的命運;就連如今正興起的電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也已經發出警告,價格戰帶來的將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