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畸形膨脹的信號開始浮現,產業泡沫越吹越大。行業過熱對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是不利的,業內要提高警惕。
入夜的深圳仍舊車水馬龍,標志性建筑“世界之窗”公園附近,一家鹵味小吃店悄然開張。
年近四十歲的店主朱先生,原本是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的車間工人,但因為工廠自動化改造裁員,他只能自己開店維持一家的生計。
他銷售的鹵味,正是來自于以前工作的公司。“一只鴨從腌、烤、熏,以前每道工序都得很多人做,現在老板全部改用了機器人烤爐,一下出幾百只鴨,只用幾個工人。”朱先生無奈地抱怨,但又無可奈何,“搞不好以后賣貨都要用機器人了。”
朱先生并非杞人憂天。2015年1月22日,距朱先生工作的鹵味店不到5公里的一家酒店內,我國最大機器人生產企業--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董事長曲道奎就在高工中國機器人年會上表示,餐廳服務型機器人的春天已到來。“現在的機器人,可以根據視覺系統辨認障礙物,不用非順地面感應軌道前行,非常智能,而且投資成本收回也很快。”
機器人替代人工的趨勢,在很多行業日益明顯,支持者們甚至認定,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
隨著民間資本瘋狂涌入,地方陸續出臺的優惠政策,也讓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短短兩年內,已從不到100家增長到400余家。這也讓有識者擔心又是一個新的“產業泡沫”。
行業過熱?
機器人已經快速登上中國制造業的舞臺。
2010年后,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升高。減員增效成為大部分制造企業的共識。富士康、格蘭仕、海爾等大型企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裁員增效計劃。機器人由此進入人們的視野。
三年后,中國機器人市場急速膨脹。2013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這一趨勢還不是終點,據科技部統計的機器人未來發展數字,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產值是2300億元,服務機器人產值6000億元,特種機器人100億--200億元,總體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500億元。
“任何產業發展應該符合其發展規律,機器人產業也不應例外。”在省級科研機構中從事工業自動化研究的王志遠(化名)看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已偏離正常軌道。
2013年底,工信部曾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到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到10個配套產業集群,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當前為23).
但我國主要地方城市出臺的機器人優惠政策,卻早已經走在了前面。記者梳理發現,地方政府的機器人政策支持對象主要是機器人制造企業和機器人使用企業,支持手段以 稅收、土地以及戶口優惠為主。
上海:提供技術改造專項資金以多種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廣州:安排專項資金,采用無償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連續5年重點支持工業機器人相關項目建設。如對于采購或租賃廣州制造的工業機器人整機,最高可按整機售價或租賃費的20%給予補貼。
南京:設置專項資金每年將扶持一批機器人產業發展項目,構建南京機器人產業投融資平臺、重大裝備租賃機制和首購首用風險補償機制。
重慶:設立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本地產首臺(套)產品的示范應用和工業企業采購本地產工業機器人給予財稅政策支持;對入駐機器人產業基地的機器人生產企業,租用標準廠房的,給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補貼。
此外,天津公布到2015年機器人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沈陽撫順新城宣布要建全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預計年產值500億元?
但2013年全年,我國的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才不到200億元,即使按照專家預測的年均30%的復合增長率計算,市場也容不下如此多的企業和園區。
眾多地方政府的機器人優惠政策,在發展當地機器人企業的同時,也間接使得產業畸形膨脹。
“全國40多個城市都搞機器人,嚴重過熱。有些三線城市的官員,根本不懂什么是機器人,就批地、弄產業園,簡直是勞民傷財。”王志遠表示,目前全國數百家機器人企業,一多半都是概念炒作,其中不乏有企業騙取優惠政策。
記者了解到,目前,安川、庫卡等傳統機器人廠商,占據了國內70%的機器人市場,在汽車等傳統機器人領域市場,占有率更高達90%左右。這些外國廠商之所以強勢,就在于其多具有核心零部件研發及本體制造能力。而我國絕大多數機器人企業,都集中在系統集成,而系統集成簡單來說就是買來機器人,再按照工廠的需求安裝、調試以滿足生產需要。
“部分企業只要業務跟機器人沾邊,就說是機器人企業。有的企業就靠吃政府優惠活著。另外機器人公司最近排隊上市,這中間泡沫也不小。”王志遠說。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