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后的不到一個月時間里,“互聯網+”已經延伸到了制造業。3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0大領域。
政策提出后,好評如潮。一方面,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到營銷模式等,制造業將發生一系列脫胎換骨的變化,互聯網將在效率、營銷、創新、合作等多方面將制造業升級到一個新的高度。
不僅如此,互聯網也大大拉近了制造企業和用戶之間的距離,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在深入了解用戶的基礎上,從用戶的需求出發,生產出高品質產品,并通過互聯網為其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將產品送至用戶手中。如果說以前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的話,那么現在互聯網正在漸漸深入到制造業的骨子里。
如此的大好機會,地方政府將蜂擁而至。在此之前,“互聯網+”已經體現到了包括地方政府對制造業布局在內的多個方面,例如,河南省牽手騰訊,將為騰訊公司、富士康集團、和諧集團三方聯合在鄭州設廠生產智能互聯網電動汽車。再如,鄂爾多斯則引入互聯網金融,促進民間借貸的陽光化。
有業內人士曾吐槽,原來,在地方政府眼里,互聯網僅僅相當于“小三”,如今政策一出,互聯網則由“小三”榮升為“正太太”。確實,不少地方政府正在考慮如何在制造業中更多地融入互聯網因素,或者是對已有的規劃進行修改,或者是為此量身定做項目,與此同時,一系列配套措施、優惠政策也有可能同時推進。
傳統制造業擁抱互聯網本來是好事,但有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可能會太過牽強,把本來不合適的部分強行湊到一起,目的僅僅是使地方政府工作總結中的該部分“精彩”一些。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