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這段時間,感觸較深的便是德國的計劃能力。新年伊始,一切企業單位便早早列出全年計劃,然后有條不紊的進行。這么做固然有著很多缺陷,因為如此一來萬一出現有悖計劃的事情根本沒法周全應變。加上德國人素愛早早定好休假,就會出現員工做好了計劃內的工作然后就攜妻帶子撒歡兒跑出去玩,工作出了問題又找不到人于是就干脆這么耽誤著。但是他們敢這么做,是因為他們可以這么做。
因為他們掌握著未來技術的決定權。
工業化時代,行業標準就是制空權。對于一片空白的領域,掌握了標準也就制定了游戲規則,后來者只能疲于奔命地追趕。我國4G通信現在為TD還是FDD的爭吵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就是因為沒有提前控制標準。高端制造業是德國近現代長盛不衰的穩固保障,在這個逆水行舟的時代,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須搶占制高點。
為什么是德國?
上面已經詳細解釋了4.0的目的,其中之一便是減少人力成本。
因為德國的人力成本相比第三世界國家太昂貴了。工人的工資牢牢鉗住了德國制造的成本,這也是工會的成就。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德鐵罷工已經讓德國老百姓苦不堪言了,就是為了漲工資和減工時。但是德國目前尚有技術優勢,其他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在缺乏技術的情況下暫時不會沖擊德國高端產業。但是一旦等到這些國家擁有了成熟的技術,德國造的優勢便蕩然無存。
這樣的事情是真實發生過的,相機行業在50年代本是德國造的天下,但是20年之內就被日本相機徹底打垮,眾多公司不得不被迫轉戰更精密的光學儀器市場。日本尚且如此,如果是中國這樣龐大的制造輸出能力擁有了近似甚至同等的技術水平,那么德國市場將會承受什么樣的打擊自然可想而知。
德國的優勢
工業4.0其實并不存在太高的技術壁壘,與其說是革命,不如說是整合。將無數已經成熟的小模塊整合成為一個大模塊。在芯片設計中,模塊化的一個重要元素便是接口。在工業體系中,這個接口就是工業標準。
工業標準的統一大大降低了產品從一級生產到下一級生產的成本。比如甲長生產的螺絲恰好可以被乙廠的螺絲刀擰進丙廠生產的螺母,那么這顆螺絲的每一個尺寸都需要完全符合標準。這樣乙廠就不用準備各種型號的螺絲刀,而丙廠也不需要提供不同尺寸的螺母。
德國的工業標準是由德國標準化學會制定的DIN標準(德國標準化學會),這一標準的權威不亞于國際標準ISO。截至1998年底,共制定發布了2.5萬個標準,每年大約制定1500個標準,其中80%以上已為歐洲各國所采用。這些標準中從大到小面面俱到,細到什么程度呢?
剛來德國的時候我發現德國無論小學大學還是各單位的檔案管理部門,所有的紙質文件均是用打孔器打孔并用雙孔文件夾整理,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某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后來發現這居然是被寫入DIN中的標準之一。(Locher Wikipedia)孔徑的位置確保了無論紙張是橫板還是豎版,甚至從中間裁切之后都是正中位置。而小學生從入學伊始便被要求掌握用這種方法整理文件。
這樣精細的標準以及嚴格的執行確保了工業4.0在成型過程中的暢通無阻。無論是工業原件的規格,還是設備額定電壓的配置,或是通信協議的制訂等等,德國工業4.0的推進勢必將從中受益匪淺。
1 2 3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