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折射德國危機意識
2011年,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的概念,旨在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保持德國的國際競爭力。事實上,“工業4.0”概念體現出德國對美國的危機感和極高的競爭意識。
國家工信部電子信息副司長安筱鵬在演講中分析,“1990年到2013年,整個歐洲制造業從當年占全球份額的34%下降到了21%,德國制造業也下降了將近10%。中國的制造業從2%上升到了19%,整個亞洲占到幾乎50%?!?
作為制造業強國的德國不僅經歷著制造業份額的下降,也在新一輪互聯網變革中喪失了機遇。因此,德國提出口號“我們盡管喪失了互聯網發展的機遇,但要抓住物聯網發展的機遇”,率先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旨在建立一個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高度集成的世界,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尤其是制造業競爭的制高點。
低端制造業外資紛紛撤離
中國歐洲商會去年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3年在華裁員的歐洲公司比例從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計劃在中國削減成本,高于2013年的22%,而裁員正是外企在華成本削減行動的一個常規選項。
韓國有關機構去年1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華新設法人的韓國企業2006年為2294家,2008年為1301家,2010年減至901家,2013年減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進一步銳減到368家。這一數據從2006年至今減少了將近9成。
波士頓咨詢公司2012年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對106家年銷售額不低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所進行的調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慮或計劃把部分制造業務遷回美國。
東莞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樣本區域。當地一名從事外貿業務的管理人員稱,東莞的外資撤離和企業倒閉從2008年開始出現,今年情況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業搬到內陸省份,現在開始搬到越南和東南亞。
東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造業內人士近期告訴網易財經,其近幾年在東莞收購二手設備,都是日立、松下等知名企業的,原本要三四萬元的機器一千塊就收下來了,堆滿了倉庫;總價值兩個億的注塑機一千多萬就會賣,原因就是倒閉和搬走的企業太多了。
東莞臺商協會會長翟所領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東莞臺商現在的情況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嚴重,各個工廠都用工不足,幾乎每個工廠都缺工30%,2008年至今,20%左右的臺商撤離了東莞。
外資在成本導向產業的撤離和大規模裁員,一方面是因為不景氣的宏觀形勢下企業需求萎縮,另一個同樣明顯的因素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更高效率的智能制造取代粗放生產的過程中釋放出了低級人工成本。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