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工信部將世界制造業大國分成三個陣營。第一方陣是美國,擁有最尖端的科技,以及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第二方陣是日本和德國,擁有高新技術優勢,在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方面優勢突出。第三方陣是英國、法國、韓國,英法在航天、醫療、高技術產業有優勢,而韓國則在電子產品領域優勢突出。當下,中國將自己歸為第三陣營,所以三步走的戰略規劃,十年后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進入第二方陣,30年后與美國比肩,成為全球制造業王者。
根據這種目標和競爭對手分析,《中國制造2025》制定了九大戰略重點,以及十大突破領域。這十大領域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仔細看不難發現,幾乎全部都是高端產業、新興產業。
那么,傳統產業怎么處置?
從重點戰略可以看出中國未來的競爭定位,基本是以歐美發達國家為競爭對手。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前狼。但筆者認為,對于中國未來威脅最大的,恐怕還不是歐美國家,而是金磚國家以及新興第三世界國家。我們的競爭戰略不能盡想好事。中國制造業當下最大的尷尬,在于既要追趕前面三大方陣,又要應對后來者的追趕,處于連線作戰的危險境地。
中國仍處在全球產業鏈下端,在高端產業領域和主流產業,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短期內將難以實現,還將受到殘酷阻擊。最近幾年,中國遭遇的知識產權官司越來越多,而且,鑒于目前不太順暢的科研體制和人才體制,短期內也難以完成技術升級。
事實上,中國最大的威脅,是“后虎”。十年內,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應該是戰略中心,而高新產業突破,應該是奇兵。所謂守正出奇,絕對不能搞成靠奇兵投機。
傳統產業的升級優于高新產業,有兩大理由。其一是,中國制造業的巨大存量需要時間消化。
不能一說產業升級,就全部搞高端產業。當下中國的制造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高新技術占比很小。鑒于當下的消費格局,也難以支撐未來大規模的、普遍的高新技術。因為企業的研發,需要充足的經費,而企業沒有高額利潤,就沒有研發經費。在一個消費能力不振的窮國,只能從低端消費逐步過渡到大眾消費,亦即“中端消費”,而不能馬上跳躍到普遍的高端消費。作為一個強大但卻人均收入低的國家,國內民眾龐大的內需仍然需要通過傳統產業來滿足。
中國目前制造業的困境,并非制造業本身出了問題,而是社會結構出了問題,由于貧富分化嚴重,奢侈品消費流行,中國以窮國之資,竟然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則是龐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構成的低端消費市場。在此中間,大眾消費,或者說是“中端消費”嚴重匱乏。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內需的振興。
十年內,中國制造業根本就碰不到歐美的核心,競爭不起來。最近幾年,中國制造業與歐美的差距,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國內地產行業的狂飆突進,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傷害,最近幾年制造業是萎縮而非擴張。這種傷害,需要好幾年恢復元氣。未來可以預見,中國與歐美更多的是產業互補,而非競爭。
其二是,中國與印度、東南亞以及金磚國家的競爭將日益殘酷。“后虎”嚴重威脅中國。
印度總統近日訪華,關于印度是否取代中國的“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地位,引起了巨大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產業領域,印度、越南等國越來越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提升,東南亞和印度等地逐漸對中國的低端市場構成了嚴峻挑戰。
以越南為例,中國是越南最大逆差國。而美國、歐盟、日本是越南最大順差國。越南和中國的順差國有驚人的重疊,這說明什么?說明兩國產業同構很厲害,都以歐美市場為自己低端產品的傾銷地。同處全球產業鏈低端,中國可以造的東西,越南多數可以造,形成同質化競爭。
如果中國制造不能優于東南亞制造,形成產業互補,一旦東南亞國家的制造業興起,中國在東南亞的市場將被蠶食,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市場,亦將被這些后起的國家部分替代,未來外貿形勢更加嚴峻。
所以,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重心,不僅是追趕發達國家,更要阻隔后發國家的挑戰。不能前面追發達國家的腳步,后面卻被印度、越南踢了屁股。因此,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要點,應以傳統產業升級為主,以高新產業突破為輔。不能顛倒了,更不能搞投機主義。首要戰略目標,一是建立在金磚國家中的相對競爭優勢,同時建立對于東南亞和非洲第五世界的絕對競爭優勢,形成與他們的產業落差,并由此建立產業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