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上半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在銷售產值、進出口情況等方面都進入了低速增長區間,產業整體呈現出穩中有降的發展趨勢。目前,產業存在代表性產品增長乏力、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無序、芯片代工企業技術差距拉大等突出問題,面臨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持續發酵、國家信息產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體系加快構建、可穿戴設備市場開始爆發、智能網聯汽車跨界合作升級等形勢,預計下半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速仍將維持在10%左右的低速水平。
上半年穩中有降 產業發展態勢轉變
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總體呈現緩中有降的趨勢,產值增速再次跌破9%。1~4月,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銷售產值3.26萬億元,同比增長8.7%,比去年同期的9.6%回落了0.9個百分點,較前年同期的12%下降3.3個百分點。縱觀上半年,1~3月產業表現略好,超過10%,但1~4月較1~3月環比下降1.3個百分點,并跌破9%。產業規模以上增加值增長11.5%,比去年同期的11.3%提高了0.2個百分點,較工業6.2%的平均水平領先了4.3個百分點。
主要行業的發展態勢正在轉變,通信行業的引領作用驟降。通信設備制造業仍然引領著產業發展,但較去年增速下降明顯。1~4月,通信設備行業實現銷售產值增長11.7%,高出全行業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但分別比前年同期的25.6%和去年同期的18.6%下降了13.9個百分點和6.9個百分點。4G牌照發放紅利殆盡,寬帶網絡提速降費可能進一步波及通信產品的銷量和價格。微型計算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銷售產值為7185億元,同比增長2.5%,較去年同期略有增長。家用視聽行業實現銷售產值2383億元,同比增長6.5%,高出去年同期2.2個百分點。受集成電路發展推進政策發力,元器件行業出現快速增長,實現銷售產值5259億元,同比增長8.2%。
產品進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出口再次出現負增長。自2014年年初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額增長由正轉負后,產業外貿形勢一直較為嚴峻。1~4月,進出口總額達3907億美元,同比增長-0.6%。其中,出口2317億美元,同比增長0.2%,高于去年同期(-10.9%)11.1個百分點;進口1591億美元,同比增長-1.8%。從上半年整體情況看,出口額增速一直保持低水平波動,1~4月出口增速比1~3月下降1.4個百分點,下半年出口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某些細分領域態勢趨好,光伏平板顯示繼續增產。受市場拉動,我國光伏組件產量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多晶硅產量保持穩定,目前18家在產企業中,開工率達到100%的有8家。預計上半年,我國光伏組件出貨量為22.5GW,同比增長50%;多晶硅產量約為7.6萬噸,同比增長26.7%。我國新型顯示產業延續持續向好勢頭,產業規模和實力明顯增強,面板自給率穩步提升,扭轉了我國液晶顯示面板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上半年,全國有3條8.5代線建成投產,新宣布建設產線有3條,總計投資接近1000億元。本土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快速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普遍改善。
增長乏力 產業缺乏新增長點
代表性產品增長乏力,產業新增長點尚未確立。自“十一五”以來,以筆記本電腦為代表的計算機產品由于市場成熟度和普及率較高、手機等智能產品具有部分替代性,導致產品增速不斷下滑。2015年1~4月,全行業共生產微型計算機9293萬臺,同比增長-12.6%。其中,筆記本電腦5729萬臺,同比增長-8%。從2012年開始,手機接替計算機成為拉動產業增長的代表性產品,持續兩年高速增長,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引領者。然而,自2015年以來,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價格下降,智能手機增速從20%以上驟降至負增長,難以維系引領作用。1~4月,全行業生產手機49105萬臺,同比增長-3.4%;4G布局進入尾聲,加之去年的超高速增長,移動通信基站增速出現負增長,增速為-2.5%;程控交換機產量為484萬線,同比增長-25.4%。與此同時,平板電腦等新興產品增速也出現驟降,而可穿戴設備市場尚未完全爆發,產業呈現“青黃不接”的新格局。
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無序。一是跨界轉行造成入門者參差不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智能手機市場規模穩步提升,在傳統業務下滑的壓力下,不少企業家亟待尋求更好的行業來獲得豐厚回報。智能手機由于入行門檻看起來相對較低,吸引了一大批包括互聯網公司、傳統硬件制造商、明星和個人的各色參與者。整體來看,進入智能手機行業的企業、機構和創業個體水平參差不齊,對智能手機行業認識迥異。二是新進廠商對手機制造的復雜性認識不足。事實上,在外界看來門檻較低的智能手機比想象中復雜。通常來說,一部手機的誕生要歷經設計、資源開發、生產樣機、測試、批量生產、測試、政府審批、聯系渠道和上市等環節。其中,設計環節又包括工業設計、結構設計、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各環節環環相扣,有的環節耗時甚至達到一年左右。三是智能手機產品同質化嚴重。跨界競爭者步伐太快,絕大部分企業由于認知缺乏,只能一味地模仿跟隨,導致了產品嚴重同質化。當前,國產手機主要集中在低利潤、低價格的下游市場。手機廠商之間大打價格戰,陷入低價競爭泥潭,過分強調互聯網對營銷環節的發展模式改造,忽視了對產品定義和原始創新的能力。一些中小企業對品牌定義模糊,盲目跟風,推出的產品種類良莠不齊,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
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企業技術差距拉大,市場空間壓縮。一是先進工藝技術差距拉大。從國際競爭對手看,臺積電20nm工藝的營收比例已經接近20%,16nm工藝預計將于第三季度實現營收,英特爾、三星14nm工藝已經基本實現大規模量產,10nm工藝也進入預研階段。中芯國際28nm工藝預計今年下半年才能達到規模量產,實現營收。二是本土代工企業的大陸市場空間不斷被擠壓。2014年臺積電來自大陸的銷售收入為17.6億美元,約為大陸最大的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大陸客戶收入的2倍,并且中芯國際銷售收入40%以上來自大陸。由于中芯國際在技術能力、管理水平、服務質量等方面與臺積電項目還有較大差距,將造成部分客戶甚至大部分客戶流失。目前,臺積電在中國大陸建設的生產線工藝節點可能為32/28nm左右,一旦建成投產,將對中芯國際目前正在建設的北京二期項目效益構成直接威脅。
1 2 3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