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爆炸后,人們最關注的便是那些令人感動的逆行英雄們,同時也有很多網友質疑,參與此次救援的為什么不是無人機、機器人等高新技術裝備?事故發生后,為了檢測核心區的湖水是否受到污染,仍然是穿著密閉防化服的防化人員冒險取樣,機器人去哪兒了?
機械專家表示,此次天津港的環境特殊,選擇一款適用于該環境的機器人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由工作人員進行采樣更能夠提高行動效率。由于目前技術水平的限制,尚無法創造出通用于各種復雜環境的機器人,但從原理上來講,設計出一款能夠替代防化人員去湖邊取樣的機器人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我們一定不會再重復今日的悲痛。
事實上,如今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發展已經超乎了人類的想象。由劍橋大學最新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已經具備了“生育能力”,它能在沒有人類干涉的情況下組裝小型機器人,而且還能通過監控組裝過程的方式不斷尋找后期可以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