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全球經濟的46%或全球產量中的32.3萬億美元會受益于工業互聯網
——GE通用公司
為了評估工業互聯網的機會有多大,首先需要評估全球工業體系的規模。這個體系究竟有多大?簡單地說,非常大。然而,這里并沒有一個簡單的衡量標準。因此,建議采用三種不同的視角:經濟增長,能源需求,以及機器、設備組、設施和系統網絡等實物資產。這三項衡量標準雖然無法涵蓋一切,但結合起來能夠較好地評估工業互聯網潛在的龐大規模和范圍。
經濟視角
傳統上,全球工業的經濟定義包括制造業、自然資源開采業、建筑業和公用事業部門。根據這些分類,目前全球經濟規模為70多萬億美元,全球工業部門大約占30%,或者說20多萬億美元。其中,商品制造業大約占全球產出的17%,而包括資源開采和建筑業在內的其他行業大約占全球產出的13%。
發達經濟體的工業部門大約占GDP產出的24%,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部門大約占GDP產出的37%。從整個工業部門的角度來說,制造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5%和20%。因此,按照傳統經濟計量方式,工業活動大約占所有經濟活動的1/3,但各國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雖然全球經濟的1/3極為龐大,但這不能涵蓋工業互聯網的全部潛力。工業互聯網將包含比傳統經濟分類更廣泛的部門。例如,它還涉及大量的交通運輸部門,包括工業運輸編隊以及航空、鐵路和海運等大型物流行業。
其他商業和政府服務部門也將受益匪淺。例如,在醫療領域,在海量的安全數據中找到關鍵的共性和模型將是一個涉及生死存亡的問題。在這里,工業互聯網的重點從優化商品物流轉變為優化信息流和人們的工作流程——在合適的時間為合適的人提供合適的信息。
當傳統工業部門與交通運輸業和醫療行業的部門結合起來時,大約全球經濟的46%或全球產值中的32.3萬億美元會受益于工業互聯網。隨著全球經濟和工業部門的增長,這一數字還會提高。到2025年,我們估計工業部門(廣義)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將增加到約50%,或以名義貨幣計算占未來全球產值的82萬億美元。
工業互聯網技術不會被立即應用于相當于上述全球經濟50%的整個資產基礎。引入這些技術需要投資,而投資的步伐取決于基礎設施開發的速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描述的是一個上限。另一方面,這個上限局限于可以直接應用工業互聯網的那些部門。但是,工業互聯網的收益將不僅限于這些部門。例如,對醫療行業的積極影響將帶來更好的醫療成就,這反過來可以減少其他經濟部門因為病休而減少的工作日數量。類似地,交通運輸和物流的改善將受益于所有依賴商品運輸以及供應鏈的可靠性和效率的經濟活動。
能源消費視角
更智能的技術和強大的網絡相結合,所帶來的其中一個關鍵收益是能夠節約能源并降低成本。提供全球所需的產品和服務需要大量的能源,但能源系統的限制在不斷加強。工業互聯網的崛起是對資源限制和匱乏直接的反應。因此,評估工業互聯網規模的另外一個視角是了解與全球工業部門相關的能源問題。如果在制造業和交通運輸部門的基礎上考慮能源的生產和儲存,工業互聯網將惠及全球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
能源部門在生產能源時涉及各種活動,包括:提取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氣、煤炭、鈾)或利用水力、風能和太陽能;把主要燃料精煉處理為最終產品(例如汽油、液化天然氣);把燃料轉化為電力。
1 2 3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