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的擬斥資近300億元收購德國庫卡集團超過30%的股權,引起了業界的轟動。一看到消息,我馬上查看中國最大的機器人企業新松機器人公司的股價,當時市值近400億。
庫卡是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供應商,從品牌知名度、全球市場覆蓋率、年銷售收入以及客戶檔次等方面來看,它的價值都要比新松機器人高。結合美的想借庫卡在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領域的豐富經驗和完善產品線,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并推動公司制造升級的目的,我認為,美的這次的跨國并購非常值得。
最近,佛山企業頻繁“出海”,掀起了一股海外技術并購潮。在我看來,企業進行跨國并購,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明確出發點。
在中國,很多企業只是將自己定位成一家本土企業。如果下定決心走出國門,企業必須轉變心態,把自己看成一家總部在中國的跨國公司。這將是完全不一樣的格局和玩法。
而早在2005年,伊之密就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其路徑主要利用國內的成本優勢開拓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始終未能滲入。為了能夠順利進入歐美市場,伊之密需要借助國外成熟品牌的力量,尋找一個“木馬”來打開特洛伊的城門。
就在2010年,HPM這家有著130多年歷史的機械制造商進入我們的視線,經過深入的了解和反復的溝通,最終在一年后以32.5萬美元購買了它的品牌及專利技術,并在當地建立HPM北美公司,成功切入北美市場。
對我們來說,HPM的品牌和市場基礎是我們最看重的部分。事實也證明了,“美國品牌+中國制造”這一模式是有效的。伊之密在北美獲得的第一張訂單正是通過HPM這一平臺“釣”回來的。
近期由于日元貶值,提升了日本品牌全電動機的市場競爭力,我們的全電動機器推廣市場遇到了較大的競爭。接下來,我們希望通過收購日資控股的上海川口機械有限公司,強化全電動注塑機的技術水平,利用它的品牌優勢來拓展全電動注塑機業務。
因此,我認為企業的“走出去”戰略應該堅持“相關多元化”的原則,圍繞主營業務進行投資。裝備制造業是個需要時間沉淀的行業,要追趕歐洲、日本的技術,單靠自己的研發力量,路途很遙遠。如果企業有相當的財力和管理能力,以海外并購的方式實現彎道超車,是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想打一場漂亮的跨國并購戰,企業還需要尋找合適的代理人。簡單來說,并購過程中,代理人要對發生并購行為的雙方進行合理、客觀的評估,既要考慮中國企業是否有能力接住它,又要考慮被收購的企業是否適合。如果由企業老板來充當這個角色,容易過分樂觀或過分悲觀,導致并購失敗。
今年年初,世界上最大注塑機生產商之一ENGEL公司的首席技術官進入伊之密,擔任首席戰略官的職位。由于他對歐洲裝備制造業的情況非常熟悉,目前他正在歐洲物色合適的或者有潛在合作機會的企業,幫助伊之密拓展海外市場。
如果企業的跨國并購是非戰略性的收購,即需要參與被收購企業的管理時,一個能駕馭局面、具有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才必不可少。他需要對產品開發、生產布局、供應鏈整合等內容進行全面的部署,難度不亞于運營一家新公司。
當成功進行跨國并購后,應該如何充分利用被收購企業的資源呢?以HPM為例,我們得到了一大批HPM的設計圖紙和資料,但由于沒有檢索系統,導致資料無法使用,當時覺得非常迷茫。經過努力,我們找到了該公司的退休老總Bill,并由他召集多位老工程師,一起重建檢索系統,復活技術材料,并按照圖紙上的技術標準制造機器。
目前,我們有20多位同事在HPM工作,他們一方面對伊之密原來生產的機器進行改造,做出美國標準的新機器,另一方面以HPM提供的原裝設計,到中國制造機器。
盡管短時期內這樣的效益并不明顯,但卻踏出了伊之密全球化運作的第一步,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下個月,我們將飛往日本,與第三代川口家族高層進行溝通,進一步了解日本市場,希望雙方能順利達成合作。
之前,我們已經在印度成立了分公司,主要以技術服務為主。緊接著,我們還將在印度設立工廠,搶占當地市場。雖然目前我們在全球市場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未來,伊之密希望能逐步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而不僅僅是一個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