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不斷上升,國內制造企業逐漸向東南亞遷移似乎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特別是紡織服裝行業,不少國內企業訂單銳減,陷入生存困境。2015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累計2838.49億美元,同比下降4.9%,全年整體出口的降速快于全國外貿出口下降1.4%的水平。
中昊針織車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上海有這樣一家企業,自有廠房10萬平方米,員工僅有4300多人,自2009年至今,該公司生產的襪子已經連續7年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出口額位居第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讓公司多年保持行業內龍頭地位的產品竟只是襪子,且全部出口。這家公司就是上海中昊針織有限公司。
自2013年起,中昊針織響應國家轉型升級戰略,在上海市、區政府和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的鼓勵和扶持下,將工廠及研發中心的機器全部通過進口改造為智能機器人生產線,目前已經成功上線700臺智能織襪機器人,計劃到2017年增加至1200臺,同時利用自有屋頂太陽能發電,有望成為本行業內規模最大的智能化4.0生產工廠。
引進的智能織襪機器人具有一次智能化針織成型的功能,使織襪口、織襪、縫頭三個工序在一臺襪機上連續完成,整個智能紡織工藝可實現全程電腦智能化控制,根據不同客戶的要求,從款式設計到產品一次成型,實現智能生產。每組68臺機器人只需要1名熟練的技術人員管理,相較此前可節省約2000名工人,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同時公司成立了智能機器人的二次技術開發小組,進一步消化吸收現有技術節點,拓展聯動化、自動化空間。
此外,公司還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引進改造國際先進設備,提高智能化程度,設計研發智能襪產品,并以智能襪和中高端襪產品占據國內外市場有利地位,保持領先的競爭優勢。
通過“智能制造”戰略的成功轉型,中昊針織的出口業績實現了逆勢上揚。2013~2015年,公司出口額分別為1.4677億美元、1.9535億美元和2.6298億美元,呈現出驚人的增長態勢。2015年公司出口絲襪、棉襪、褲襪等各類襪子超過12億雙,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市場。
“讓客戶找上門來做生意。”公司總裁高寶霖說,“機器人生產出的產品具有人工無法替代的優勢,其產品質量和精密度甚至超過了一般的國內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