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企業更喜歡且擅長搞“持續性創新”,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微創新”。
通俗易懂點就是,沒有哪一項是驚世駭俗,讓歷史震動的新技術,但卻能夠持續提升產品性能并得到市場的認可。
但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以及“大數據”概念的風靡卻不得不給制造業敲響警鐘——或許,這不僅僅是一個提升產品的機會,也是一個利用新科技改變且搶占未來市場的機會。
而這些,都需要“顛覆性創新”來立足。
之前我們從西門子的創新傳統和風投Next47來詮釋了這家170多年企業依舊充滿活力的原因,下面從西門子對于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聯系來分析西門子為何可以長存百年。
西門子為何可以長存百年(1)持續創新技術領先
西門子為何可以長存百年(2)展望未來的風投Next47
對于西門子目前為推進工業4.0所做的努力,博樂仁先生并沒有給出其究竟是“微創新”還是“顛覆性創新”的明確答案。但他卻暗示,這些新技術及帶來的結果將是顛覆性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既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顛覆性的過程。
但是,你看應用在交通方面的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包括自動駕駛和汽車共享等等,這將徹底改變城市居民的出行。
這是技術和商業模式兩方面的結合,由快速變化的技術和軟硬件所觸發。以電池(儲能設備)為例,與數字化和新的商業模式結合在一起,能夠幫助降低可再生資源的價格,進而帶來顛覆性變化。”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能源領域還是電氣行業,其實都在經歷著去中心化、環?;?、可再生化得巨大變革,因此,制造企業必須具備一些冒險的精神和能力。
但博樂仁卻不認為將各種各樣的新技術融入工業制造流程是一種冒險。相反,他表示公司愿意去關注和嘗試任何新技術和新點子,但前提是必須確認這項技術可以為用戶帶來巨大的價值。
譬如,先舉個當下最火熱技術領域之一——無人駕駛的例子。
根據德國冠科知識產權事務所(Grunecker)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2015年的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幾乎是制造業的天下(除了Google,科技公司基本沒影)。除了傳統汽車及零件供應商,便是工業巨頭。
而西門子,赫然在列。
2011~2015自動駕駛專利申請數量排名
博樂仁在“嘮叨”各種新技術時,也著重提到了“如何為自動駕駛改造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自動駕駛車輛的普及一定會需要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交通信號燈。
這不由讓我們猜測——西門子或許將著重加大在交通監控以及電力控制系統的技術研發力度。
當然,讓西門子不遺余力投入研發經費的,自然是這家工業巨頭最引以為傲的王牌產品——燃氣輪機。
最有意思的是,西門子在這方面的造詣為其帶來了一大票關注并熱愛工業設計的粉絲。在這里,我們需要引用知乎上一位網友對西門子重型燃氣輪機SGT5-8000h的評價:
“超大型燃氣輪機被公認是目前最難制造的機械裝備。而西門子的SGT 5-8000h,結合了當今最好產品線特點和科技成果,應該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技術含量、最有逼格的燃氣輪機!它的葉片不能有任何瑕疵,誤差僅為幾十微米,否則就算報廢。因此有說法是一片葉片等價于一輛寶馬。”
這些葉片被很多電氣愛好者稱為“工業美學的極致”
而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被西門子應用在了燃氣輪機的復雜操作流程中?!斑_到最高能源效率的同時,實現最低的設備損壞率與排放率”是公司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根本原因:
“很顯然,這是客戶們使用我們產品過程中最期待的效果之一。你想想看,葉片受熱太快會灼傷,而更換成本太高了。但是,燃氣輪機上會有幾千個傳感器在提供數據,而人工監控其實很難確保燃氣輪機總是保持在最佳運行點上。
因此,我們就針對這個痛點開發了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可以保證燃氣輪機能夠在最佳狀態運行。很顯然,跟工程師相比,人工智能的操作要好很多,可以盡可能延長葉片的使用壽命,為客戶節省時間和資本。”
在與客戶的頻繁接觸中,博樂仁對用戶的隱憂有著清晰的認知——是否能夠真正提升生產效率?是否能縮短產品的上市時間?是否能帶來更多利潤?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市場需求驅動了西門子的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也會為西門子帶來顛覆市場的契機。
如果你對像無人駕駛以及電氣行業這類離我們生活稍微有點遠的創新不怎么感興趣。這里還有一個很接地氣兒的例子——如果城市自來水管網出現泄露,怎么知道它出現了問題?怎樣檢查到泄露點?
這個問題大概很多家庭都能遇到,當然也是關系到自來水公司運營成本的大事。
實際上,目前自來水公司的搶修隊已經有很多秘密武器來修補管道,譬如聽音桿,或者是地下管線測漏儀以及數字電子聽漏儀。
自來水管搶修過程
但問題在于,很多修補都是后知后覺的。也就是說,你可以解答第二個問題,但卻無法實時掌握自來水管道的缺損及泄漏情況。
因此博樂仁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就應該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
“一個城市的電網或者自來水管網有很多傳感器和設備來告知運行狀態。但是這些設備不可能在每個角落都有。所以我們就研發了一種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有限信息進行分析推斷出故障可能發生的位置,或者分析出水的滲漏點位置,然后將維修人員引到確切的滲漏位置進行維修。”
實際上,針對這個應用場景的研發進展并不是多么新奇。除了西門子,已經有部分國內外創業公司也在研發這類人工智能監測軟件。
但是,作為一家傳統工業制造企業,能將新技術迅速應用到基礎設施領域,這般敏銳度與態度都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贊。
總之,雖然對于很多德國制造企業而言,“微創新”才是他們的普遍生存戰略,但就像剛才提到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當下,誰能夠用顛覆性創新主導市場,誰就能找到立足未來的最大籌碼。
因此,工業軟件與數字化服務云,就成了西門子為自己在未來市場尋獲一席之地的,基于其工業體系所衍生出來的戰略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