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開始,人工智能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輿論擔心機器人在未來將取代人類。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完全超越人類的機器人是否有出現的必要?
最近,有幸采訪RolandSiegwart教授,就這些問題進行了交流。RolandSiegwart是瑞士最優秀的機器人科學家之一,目前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從事移動機器人領域的基礎研究。Roland教授同時是瑞士創新技術轉移機構WyssZurich的聯合創始聯席主任。其所在實驗室15年前研發出世界首個可以穩定停在空中的無人機。其他研究結果可應用于搜尋、救援機器,農業無人機,無人駕駛等領域。通過與Roland教授的溝通,使我有機會了解機器人科學家對于未來機器人的發展方向、人與機器的關系、瑞士機器人行業創新環境、國際比較等方面的深刻洞察。
未來機器人的發展方向和影響
對于目前大眾對機器人的擔憂,應該這么看:機器人的發展,不是為了取代人類,完成人類所能完成的一切。發展機器人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類從不愿意做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以及避免人類出現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中。人類不該出現在福島核事故現場,或者在地下兩千米環境惡劣的礦井中,這部分工作該由具有相應能力的機器人取代。
Roland教授并不認為很復雜的類人類機器人是必要及合理的發展方向。機器人的目標不該是實現人類完成的一切,而是該去實現我們不愿意做的那部分工作。Roland認為由于人類動作的復雜性,類人類機器人不會特別成功。人類能完成的動作非常復雜,要完全模仿是很難的。首先,機器人需要有能夠理解周邊環境的能力,不單是觀察和發現,而是能聯系周邊的環境并做出判斷。一個能做家務的機器人需要理解環境中的所有因素,它需要知道廚房的面貌、椅子的功能、洗碗刷的作用,同時還要具備抓取的能力。人類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進化,有了一雙神奇的手,靈活的關節具備了完成精細動作的能力。機器人在這方面還不行,比如系紐扣的動作,目前沒有機器人可以做到。數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不能期待機器人一朝完成。這是個漸進的過程,當機器人也能完成精細動作的時候,就可以在更多的領域實現其應用,但這會很漫長。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越來越多的機器去取代人類某一方面的能力,將人類從一些工作中解放出來。但完全復制人類的機器人三十年內都出現不了。目前對人類沖擊最大的領域是人工智能,因為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是非常快的,但機器人領域由于非常復雜,相對而言發展速度沒有那么快。
中國經濟
中國頂層戰略將做強中資制造商
金奇: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指出,中國工業戰略的一個明確目標是培育國內冠軍企業,來取代在華外企的銷售。
當然,即便目前處于缺乏這些能力的階段,機器人也能做很多事。比如,在農業領域,農業無人機可以通過特殊的傳感器檢測土地的情況、植物的生長及營養情況,提高產業效率。
可以確信的是,未來無人駕駛汽車將比人類開車更安全。在Roland教授看來,無人駕駛領域十五年內可以實現車與人的完全互動,真正做到在交通密集的復雜路況中自動駕駛。
我們處于充滿變化的時代,但這種變化不是壞事。在歐洲,一百年前超過50%的人是農民,現在農業人口占就業的5%,人們并沒有抱怨失去了去農場工作的機會。三十年前,會計只能用筆記賬;二十年前,投資股票需要投資經理的幫助;而今天,人可以通過機器投資股票。
我們無法告訴下一代未來會發生什么,因此孩子們需要有批判性思維。未來人類的生活將由于更多工具的出現更快更有效率,其中大部分是計算機方面的。在使用這些工具的同時,需要理解工具背后的邏輯。因此,未來一代對計算機算法需要有基本知識和理解,同時需要加強對大腦的訓練。
機器人時代使舊的工作消失,新的工作出現,這種轉型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困難的。對于機器人生產來說,在一定階段內,仍然需要人和機器協同工作。另外,人更喜歡與人打交道,一些交流與情感溝通的工作機器無法替代。比如在醫院,機器可以去送飯,但是無法替代人類與病人交流、鼓勵病人,做這些和情感溝通相關的工作。
1 2 3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