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我國水電裝機將達3.8億千瓦(含抽水蓄能電站0.4億千瓦)、風電裝機2.1億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裝機1.1億千瓦以上、生物質能發電裝機1500萬千瓦、地熱供暖利用總量達4200萬噸標準煤。”這是《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具體任務措施。
可再生能源市場站上風口 2020年規模或達萬億級
能源關系著國計民生。隨著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年初聯合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下文簡稱《規劃》),我國2020年的能源發展目標亦正式對外公布。在能源消費增速放緩之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和調整能源發展布局被列為“十三五”期間的首要任務。
調整能源結構也因此成為此輪規劃的重點之一。《規劃》明確到2020年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與此同時,按照《規劃》目標測算,“十三五”期間單位GDP能耗將下降15%以上,我國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將達到5.8億噸標準煤。
新形勢下保供已經不是我國能源發展的重點和主要矛盾了,而是如何提高能源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規劃重點從保供應轉到了增效益,這是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按照規劃相關指標推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約占能源消費總增量的68%以上。可以說,清潔低碳能源將是“十三五”時期能源供應增量的主體,也必將成為市場重點關注的方向。
而這也意味著“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在控制總量的同時,清潔低碳能源的比重將大幅提高,能源發展將以提高能源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截至2020年,水電裝機達3.8億千瓦、風電裝機達2.1億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裝機達1.1億千瓦以上、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達1500萬千瓦、地熱供暖利用總量達4200萬噸標準煤。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對此表示,優化能源結構,實現清潔低碳發展,是推動能源革命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
與此同時,經濟進入新常態,中東部地區對外來能源的需求在減弱。所以,解決“棄風棄光”,關鍵是要對能源系統進行整體優化。其中最為顯著的調整在于,風電、光伏布局將向東中部轉移。按照新形勢的變化,《規劃》對“十三五”期間的重大能源項目、能源通道作出了統籌安排:將風電、光伏布局向東中部轉移,新增風電裝機中,中東部地區約占58%,新增太陽能裝機中,中東部地區約占56%,并以分布式開發、就地消納為主。
特別是首次編制的地熱能發展規劃,充分體現了中國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以及中國政府踐行清潔低碳能源發展路線的堅定決心。除已被納入的風電、水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外,《規劃》針對未被納入其中但同屬清潔能源的核電發展設計了包括高效發展核電、加快堆型整合步伐。“從行業屬性來看,2017年我國清潔低碳能源的投資規模將至少在萬億元級別。”業界資深人士徐光瑞指出。
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場競爭力,使其擺脫對政策補貼的依賴?《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風電項目電價可與當地燃煤發電同平臺競爭,光伏項目電價可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的發展標的。而“這個目標向行業傳遞出一個信號,就是一定要進一步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加快成本下降步伐,盡早使行業擺脫對政策補貼的依賴。”李仰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