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降低生產成本,保住利潤率,珠三角中低端制造業規模收縮、產能外遷的態勢愈發明顯。
深圳華強聚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強PCB”)是一家以生產小批量印制電路板(PCB)為主業的工廠,主要是為企業研發階段生產測試件。“最小的訂單,比如做測試件,5片10片都做。”該公司負責人章新華說。
當前,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華強PCB的承諾就一個字:快。章新華說:“快很重要。因為一個研發工程師的日薪要1000元以上。如果一個測試件訂單來了,要好幾天才能交貨,不僅增加客戶的研發費用,也拉長了客戶的研發周期。我們能做到24小時內交貨,不讓研發工程師等。”
章新華告訴記者,他們位于深圳寶安區的工廠剛剛升級換代,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新上了很多自動化設備,并優化了生產流程布局,減少了三到四成人力投入。“我們這個行業經過這幾年的淘汰,都在轉向精細化管理。要是現在還用以前那種粗獷式的管理方式,說不定哪個環節沒搞好就沒錢賺了。”
“我們這類電子廠,尤其是接大批量訂單的,很多都在往內地其他地方轉移,遷到重慶、黃石、贛州、廣德、銅陵等地方。”章新華說,“像我們這種接小批量訂單的現在還在這邊,但未來也會轉向內地。畢竟我們是制造業,在珠三角成本還是高。”
根據章新華的測算,不算租金,只算水電和人工成本,轉移到內地可以降低20%至30%的費用。現在工廠還留在深圳,是因為珠三角制造業配套比較完善。“在這邊容易招到熟練的工人。物料和機器設備的供應商都在這里,機器壞了,立刻能找到人來處理。客戶也在這里,外遷的話,運輸時效也都是問題。”
對于服裝代工廠而言,形勢就更為嚴峻了。炎熱的7月,創鑫輝昊時裝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100多名工人正在全力縫制羽絨服,以趕上即將到來的秋冬新品訂貨會。
作為在代工行業工作了近20年的資深人士,該公司負責人王兵見證了珠三角服裝代工業的興衰,目睹了深圳的服裝廠從千人大廠向十幾人的家庭作坊式小廠的轉變過程。
他說:“這個行業一年不如一年。我經歷過那個輝煌的時代,毛利率50%是分分鐘的事,凈利率在30%以上。十幾年前,人工成本非常非常低,只要有單有工人就穩賺不賠。現在外單都轉移到東南亞等地方了,我們已經接不到一個款式幾萬件的那種外單了,接的都是內單,款式多單量小。”
王兵告訴記者,這幾年代工費基本維持穩定,視工藝難易程度,一件衣服的代工費維持在15元至130元之間,但成本不斷上漲,實際上工廠的利潤在逐步下降。“三五年前,凈利率都可以維持在15%以上。這三五年利潤下滑得太厲害了。現在凈利率也就4%至5%,這還是管理跟得上的情況下,管理得不好,就要虧錢。”“這個行業里工廠很多,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客戶給你多少就是多少,你能做就拿來做,做不了他就轉走了。”
訂單從大批量的外單變為小批量的內單,對服裝廠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王兵說:“單個款式的訂單量下降,對生產的傷害很大。因為款式轉換過程中,員工需要時間學習,效益提不高。”
這幾年,王兵也在尋找外遷的機會,最近這個機會似乎要成熟了。他近期剛去湖北看了一個廠,目前正在與對方詳談細節。
按照王兵的測算,雖然客戶在深圳,但即便算上物流成本,內地其他地方的生產成本還是要比深圳低。“房租水電能省不少,人工工資也能便宜點,生產成本能降低30%左右。省下來的都是凈利潤,凈利率肯定能回到15%以上。”
即便將來要把工廠遷到外地,王兵依然會保留深圳的工廠,將其作為“接單窗口”,方便為客戶打樣,“但規模肯定要比現在小”。而且,“那邊的服裝配套設施還不完善,我們要用的一些繡花、印花、洗水等工藝還需要在這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