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上旬的江、浙,到前不久的山東濟南,中國越來越多的省市政府推出了“企業上云”行動計劃,與“機器換人”等行動呼應,多管齊下地幫助規模以上企業逐步完成從制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身。
那么,“企業上云”在中國能否順利施行,又是否可以真正幫助企業完成智能制造?
“企業上云”速度迅猛
據有關數據統計,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已經從2008年的73億元快速增長到2016年的3168億元,年均增長額近4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60%。
浙江、貴州等多地政府部門都在大力推進“企業上云”計劃,爭先恐后打造數據強省。“企業上云”已是大勢所趨,而“云制造”更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新的風向標。
2017年4月,江蘇省和浙江省先后發布了推進當地企業上云的行動計劃。江蘇省的行動計劃為“1+30+300工程”。“1”指阿里云,“30”指省內30家兩化融合服務機構,“300”指省內300家制造業企業。
浙江省《“企業上云”行動計劃(2017)》的先期目標是全省新增上云企業10萬家,目標是把浙江打造為“全國云計算產業中心”。
今年5月,寧波全面啟動“企業上云”行動。寧波市將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根據其信息化基礎和個性化需求,制定差異化的企業上云策略:小微企業首先實現云計算初級應用;大中型企業通過“移動化”改造、“互聯網化”升級、“智能化”提升等途徑逐步實現云計算深度應用。預計到今年年底,培育國內領先的云平臺服務商1至2家、行業云應用平臺2至3個、云應用服務商10家,形成標桿應用25例,力爭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云服務產業示范基地。
6月,濟南市出臺“企業上云”行動計劃,將利用3年時間探索建設省會城市圈云服務一體化平臺,實現區域間云平臺資源整合和功能融合。到2019年,初步建立云計算技術、產業、應用和服務體系及產業生態,打造一批國內領先、省內一流的云計算領域服務商,將云計算領域產業鏈條做長做強。
為何今年上半年各地爭相開啟“企業上云”的步伐?
從政府層面來看,上云便于對企業進行集中管理;而站在企業的角度,且不論云平臺使用程度如何,乘政策東風先行涉足對自身而言也并無太大損失。
云技術的優勢
國內云計算廠家已開發出集虛擬機、容器、物理機于一體的統一平臺,以一致的體驗滿足各類應用的需求,助推云技術進入企業核心應用。企業不用再買服務器、數據器、防火墻等,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IT方面的投入很低。
互聯網可以降低連接成本,大數據可以降低信息的獲取成本,以及擴大信息獲取的范疇,而第三個是計算成本,通過云計算能夠降低。云技術可以提供互聯網連接、信息(大數據處理)和計算這三者能力,是最佳的提供三者能力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借助云技術,企業能夠更加高效的使用大數據提升業務水平,幫助企業進行定制化服務,為將來的柔性生產打下技術基礎,在未來更可以和工業物聯網結合,為升級智能工廠鋪平道路。企業上云對現階段企業而言,可操作性更強,且利大于弊。
對政府來說,“企業上云”應該不是生搬硬套和全盤復制他人成果,而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企業而言,“企業上云”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以阿里云計算服務為例,分為IaaS/PaaS/SaaS三大類共121項服務,企業上云門檻小,但需要根據企業自身基礎和實際情況,逐步加載模塊化服務,才能將云平臺逐漸利用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