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長輩經常講: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沒想到,人工智能來了,游戲規則變了。
據報道,從2012年到2016年,美國新創造了101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只有5%——也就是541000個崗位是在計算機相關的領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聯網、計算機相關的技術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那么剩下的90%的新工作是什么呢?大部分都和“文科”有關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繼AlphaGoZero無師自通擊敗上一版本的AlphaGo之后,人們紛紛猜測AI何時超越人類智慧。谷歌工程負責人、未來學家Ray Kurzweil預言:2045年人工智能將超過人類智能,成為世界上最智慧的種族。
計算機能夠比人類更安全地駕駛
汽車,比法律專家更準確地預測法院的裁決,計算機更善于面部識別,計算機操控的
機器人奔波于辦公室和工廠,甚至完成外科手術更快捷、更可靠、更省錢,當這一切來臨時,人類會不會被替代?
一、右腦勝過左腦
前不久,李開復老師說了一句話:“在人工智能時代,文科生終于熬到了揚眉吐氣的時候了。”
《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作者杰夫·科爾文預言:在未來,我們獲取成功所必需的技能,不再是技術性的、通過課堂傳授獲得的左腦型技能,盡管在以往的經濟發展中,工人的確需要掌握這些技能。相反,在強大的驅動力之下,我們彼此互助共同完成任務,人類的優勢來自深層、根本的人類技能——同理心、創造力、社會敏感性、講述故事、幽默、建立人際關系,以及比邏輯敘述更強有力地自我表達。這些恰巧是文科生的優勢。
這些高價值技能可以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包括更專一的客戶、更強大的文化、更具顛覆性思想以及更高效的團隊。盡管許多人認為這些技能是人的內在特質,“他真是個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人”,“她天生富有創造力”,但實際上,這些技能是可以培養的,很多遠見卓識的組織已經開始培養了。例如:
克利夫蘭醫療中心高度重視對醫生和其他雇員的同理心培訓,以此提高病人的療效,從而降低醫療費用;
美國陸軍進行軍事訓練革命,聚焦人際交流能力,使部隊更加強大,在真實的戰斗任務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哈佛商學院徹底修訂課程,突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培養人際交往技能。
二、人際交往技能比專業技能更重要
人有一種偏見,喜歡過高評價“人與人面對面交往”這個行為,而對抽象數據不怎么買賬。這是可以理解的,人本質上是個社交動物。
這個偏見,在人工智能時代給人類留下了一個工作機會。人工智能再怎么發達,我們還是要求:
最重要的決定是由人做出的。如果某國要對其他國家宣戰,我們要求這個命令是人下達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可能聽從人工智能的指揮,我們不可能把核按鈕交給人工智能。人說了算,不能讓機器說了算。
我們的價值標準一直在變,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想法隨時都在變,我們無法給人工智能一個清晰的目標,所以有些事兒還是讓人自己解決比較好——因為我們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要“解決”的是什么。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更愿意跟人打交道。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表現出“人味兒”。
從這個角度想,“理工男”可就有危機了,未來也許是“文科生”的天下。美國有一些調研表明,從2000年開始,工程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消耗的實際腦力,就已經開始下降了。可能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那么工程師的活就越來越簡單——也就是越來越不值錢。
《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中有個相當極端的例子。說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花重金,從眾多申請者中聘請了一位技術特別過硬的IT工程師。這人來了以后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干活也不出來跟人聊天。結果主管就問他你怎么不聊天啊?這人說我愛鉆研技術不愛聊天。主管說我們西南航空的企業文化就是聊天,然后把他解雇了。
可見,不愛社交的IT男不是好同事。
三、課外實踐重于課堂學習
哈佛商學院讓一年級的學生走出課堂,參加團隊實踐。每個團隊選擇新興市場上的一個公司。例如,中國的聯想公司或者越南資本銀行,開展公司提出的一個真實項目,例如,開發一種新的金融服務,以吸引那些從沒有開過銀行賬戶的人,或者開辟一條新的家庭用戶線。在校園里設計好方案后,團隊于元月份進入市場,花費八天的時間進行市場研究,然后,向公司最高管理層報告他們的建議。
學生返校以后,他們的工作不僅強度增加了,而且更加個性化了。根據學校要求,每個團隊在10周內,用學校提供的3000元啟動金創辦一個自己的公司。每年有150個團隊,就會創辦150個有限責任公司,產生150個商業構想,包括男士優質內衣、為語言輔導教師和世界各地的學生提供聯系服務、印度莎麗租賃服務以及其他五花八門的構想。
對于商學院的學生而言,學習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依然很重要,但是,繼續呆在教室里學習模型,對他們已經沒什么意義。因為,雖然他們在教室里相互間的物理距離很近,卻幾乎沒有什么交往。
我們可以把商學院的經驗總結為:如果獨自工作效果更好,就不要和其他人一起耗費時間。如果你花時間和其他人在一起,就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它。聚集在教室里學習公司財務知識,已經不再能實現個人時間效益的最大化。
四、感性優于理性
全球各地數十所醫學院鼓勵或要求學生閱讀小說,因為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技能。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人文學項目報告中有這樣的陳述,閱讀小說有助于“發展和培養觀察、分析、同理心、自我反思等醫療保健業最基本的技能”。當然,受益的不僅是醫學院的學生,研究表明,閱讀文學小說能夠普遍提高讀者的同理心。閱讀非小說則不會有這種功能。文學小說人物更復雜,其行為更易受內心驅動,閱讀這類小說可以使讀者更敏銳地察覺他人的所思所想,這是一種為數不多的通過獨自活動提高人際技能的方法。
這類研究為人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新的希望。雖然,我們知道薪酬最高的大學專業幾乎全部是工程專業,然而,在新興職業領域,人文學所培養的能力恰恰是經濟體中越來越受重視的能力。這并不是因為,對人文學的理解能夠幫助科學技術人員創造出更好、更便利、更吸引人的科技,雖然,從同理心角度來說的確應該如此。這是史蒂夫·喬布斯最喜愛的主題之一——他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知名文理學院里德學院接受的教育,這直接影響了蘋果產品超凡的外觀、質感以及體驗。所以,喬布斯給兒子起名為里德。
與工程學或計算機科學相比,人文學能更好地加強深層的人性技能。
咨詢師克里斯蒂安·梅茨伯格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文學專業學生”,他們的理由是,“閱讀時,例如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作品,你能學會如何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感受和體驗作品中的世界。華萊士筆下錯綜復雜、敏感細膩、充滿社會批判的世界,比任何市場研究圖表更好地揭示了1990年代年輕人的生活”。
這對于實現真實生活中的追求有直接的益處,他們認為,“一名細心的讀者所具備的技巧,恰恰是真實生活中,深入了解中國或阿根廷的汽車、肥皂、電腦消費者所需要的,是理解他人、他人的行為以及環境的硬本領”。雇主急需的技能——批判性思維、有效交流、解決復雜問題的技能,是“人文學教授的最高層次技能”。(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