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蘇州,天陰沉沉的,寒風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
年關將至。
日東電工這家擁有94家分公司的國際巨頭,龍頭企業卻將要撤離蘇州。
日東電工,于2001年7月5日在蘇州工業園區注冊成立,已有17年的歷史,是一家制造柔性電路板、偏振光片的生產基地,鼎盛時期員工達5500名左右。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其生產的液晶電視用多層光學補償膜更是占國際市場份額的40%以上。
又一家領頭羊級別的企業撤離,將有多個家庭失去生計來源,此事突顯的意義非同小可?!拔栝扛枧_,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痹涊x煌的世界工廠,曾經不可一世的蘇州,在南方冬天的雨雪中默然思考。
“今天就是最后一天?”
“是的?!?/strong>
“工作找好了嗎?”
“沒有這么好找!”
日東電工(蘇州)東南門堵了四五輛私家車,門崗上的標語被撕掉大半。開放中的西南門(正門)同樣停了一些私家車,還有幾輛警車,門口站了十幾個人。里面第一棟樓前,十來個日東員工站在門外,他們說,里面正在談判。
“為什么不維持下去?”
“維持也是賠錢,現在成本高,利潤又低?!?/strong>
后面一棟樓里,時不時冒出三兩個人,或抱著紙箱,或拎著兩三個包向外走,也有一些人匆匆趕來,手上拿著工牌往里走。
凜冽的北風中,進出的員工表情不那么平靜。
關廠計劃被曝光后,曾引發大批員工抗議。
他們中的一部分,將永遠離開這個城市,去一個更溫暖,或更寒冷的地方。另外一部分人,大多數會繼續在這個城市尋覓新機會。但無論如何,對他們而言,都要面對一段苦難歲月。
有網友表示,蘇州的房價物價這兩年跟坐飛機一樣,企業生產成本直線上升,為了減少成本只能選擇關閉工廠,外資可能會轉移到成本低的東南亞國家。
蘇州,作為媲美深圳的另一個中國制造業之都,曾經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聚集地。然而,這幾年,在這里的外資企業卻相繼拔起營寨,向東南亞打馬而去。耐克、阿迪達斯、聯建、宏暉、飛利浦、普光、華爾潤、諾基亞、紫興、希捷、及成.....這一長串的名字,個個都曾經是聲名赫赫,員工動輒上萬的企業。
目前,整個產業資金流脫實向虛的問題已經很沉重。
像日電東工屬于高端制造業,和傳統的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的制造業還不一樣。但即便是高端制造業,如今也已落到這個下場。
現在,人們的價值觀已經偏離,崇尚的已經不是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發展,而是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為代表的虛擬經濟。
看看近幾年制造業尤其是民營制造業出現的倒閉潮,并不完全都是因為低端和落后,而是因為整體走進了“高風險、低回報”的怪圈。可怕的是,民間投資持續下滑,現已負增長。
幾乎所有制造業巨頭都在運作地產或金融項目,成為一個明顯的反差。所以你看到了美的地產,海爾地產,聯想地產。
脫實向虛急劇蔓延。錢是最聰明的,它會流向利潤豐厚的地方,資本用看似最合理卻又最無情的方式在攫取著越來越小的蛋糕,于是人們不斷地加杠桿。
感覺很酸爽,后果很嚴重。貪婪是資本的本性。
金融領域是亂象叢生,太多太多的機構本身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只是在玩投機炒作,在玩資本的游戲,你說他們創造的價值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如果為部分人牟取暴利也算一種價值的話,可能還是有點價值?
實業為本,金融為用。我們還是要回到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高附加值的制造產業。
土地財政讓地方政府吃飽了,在有些城市,他們覺得臟亂差的制造工廠已經影響了環境,不能代表城市的形象,工廠的去留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們沉浸在房地產和金融的海市蜃樓中,忘記了這個城市的興旺之本——制造業,也忘記了來時的路。
北大經濟學教授周其仁:體制成本升得太快,是當前經濟最要命的
產業資金流脫實向虛是一方面,深層次追究,體制成本也是重要一方面:土地成本上升,企業運營成本上升,都和體制成本緊密相聯。
當年改革降下來的體制成本,現在重新漲上去了。
漲得最快的是什么東西?稅收,法定的社保繳納,政府收入。
特別是社保繳納的壓力已經非常之高。我國社保繳費率世界排名第一,繳費基數是鄰國的4.6倍。
據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的測算,中國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我國的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約為“金磚四國”其他三國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的4.6倍。這些都是企業的成本。
稅收和政府收入也在上升,但藏富于民應該更是健康的政策方向。
經濟增長快、成本優勢就丟了,你原來就是靠成本優勢吃飯的,最要命的是我們這個體制成本升得太快太快。
所以,國民經濟從那么差的狀況走到今天,只發生在一代人之間,我們引以為豪?,F在經濟下行,出路是什么?當你的獨到性優勢還不明顯的時候,你還得往成本優勢使勁下注,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事。
因為體制成本是中國經濟的決定性變量,體制成本降,經濟增;反之亦是。
工信部部長苗圩:"中國制造"沒有我們想象那么強大
“中國制造”不像我們想象那么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制造業還沒有升級,制造業者已開始撤離。
作為主管制造業的中央大員,苗圩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國家認知。
苗圩說,全球制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制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是中低端制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苗圩表示,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
中國在制造業上要走的路有多長?30年真的不算長。
只是在當前的環境和價值取向下,由誰來走完制造業的下一個30年?
關鍵的是中國制造在在離目標30年的地方有些人已經開始逃離。
今天,我們又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我希望如今的中國,能夠自我革新,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做制造業,做“中國制造”。
但令人無比吃驚的是,面對部分水土“不服”的外資企業的撤離,有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可不這么看。在他們看來,這些外資撤走了,就會有成百上千個華為、中興、美的、格力、京東、騰訊、阿里站起來。
很多年輕人是樂見這些外資撤離的,盡管他們有沒有經歷過父輩的艱難困苦,但他們堅信外資的撤離是中國強大的結果,而不是被拋棄。
“蘇州不需要底端產業!這種低附加值的制造業被淘汰了活該!租不起工廠的滾出蘇州!蘇州是歷史古城,發展旅游業,再賣賣房子,完全可以做金融中心!房地產和金融業才是未來!底端產業快點滾!”
這樣的言論,算是對蘇州近年來在產業升級、房地產立市的大旗下,外資和實業撤退凋零現象的一種反諷。
可怕的正是這種思維:被嫌棄的制造業,封閉的年輕人。
作為蘇州支柱產業的電子信息業,特別是電子制造業,已如今日天氣一樣進入冰點。2014年蘇州電子信息產業陷入衰退區,近年來關門多,引入少,就業機會自然不比過去。
殊不知,走了一個龍頭企業,影響的是一條產業鏈。
他們很少能意識到,這些外資企業撤離后,不僅意味著該企業的員工失業,更意味著依靠其生存的整條產業鏈被斬斷,大一片同胞將要失去飯碗;他們也看不到,目前很多高端制造業核心技術,其實都被歐美日企業所掌握壟斷,經過40年的發展,我們還僅僅是學到了皮毛,處于賣苦力、代工的水平,產業升級遠遠沒有完成,外資的撤離,讓我們失去了最后學習的機會,成為閉門造車、夜郎自大的夢想家。
更可怕的是,外資撤離讓我們失去了一種兼容并蓄的心態和思維,從狹隘到開放很難,但是從開放到狹隘就在一瞬間!
失業不可怕,冬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正在越來越封閉,越來越愚昧,這是無法治愈的硬傷!我們都沉浸在鋼筋混凝土的虛假繁榮中,長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