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道,日本大型半導體制造設備企業東京電子力爭躍居世界首位,提出了在5年以內使合并營業收入最多達到2萬億日元的新目標。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的普及帶來半導體需求擴大,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在制造設備領域的存在感依然很高。不過,中美摩擦和美國對華為的封殺等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在加強。
東京電子的工廠 圖片來自日經中文網
“半導體技術將持續進步。也就是說市場今后仍將增長”,東京電子的社長河合利樹在日前召開的說明會上,對達成中期經營計劃顯示出自信。該公司制定了充滿野心的目標,力爭營業收入比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增加56%,達到2萬億日元,同時使營業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ROE)達到30%以上。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實現,一直以來希望奪取的半導體制造設備領域世界首位寶座將納入視野。
東京電子出產的制造設備大多被應用于“前工序”(在半導體晶圓上形成微細電路)。該公司面向涉足存儲器和MPU(微處理器)等主要半導體的各廠商構建了出貨渠道。其中,有些產品掌握了全球8成以上份額。
美國調查公司VLSI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18年半導體制造設備行業的首位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MAT),營業收入約為140億美元。東京電子排在第3位,為109億美元,與荷蘭的ASML和美國泛林集團一起,成為4強之一。日本企業在前10位占到5家,在行業內的存在感依然很高。
另一方面,市場也持續增長。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EMI)的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市場在2014年至2018年的5年里,出貨額增長72%。隨著物聯網和AI等新技術和服務的問世,半導體需求增長。同時由于微細化等技術創新,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單價也在上升。東京電子今后3年將投入約4000億日元研發費用,尋求在技術競爭激烈的該行業實現進一步增長。
不過,目前消極因素也浮出水面。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原因,半導體市場預計時隔數年出現負增長。此外,美國對華為技術的出口管制等中美對立日益加強,對半導體市場產生很大影響。
東京電子來自中國的營業收入占整體的近2成(約2000億日元),比例并非特別大,但增長率明顯高于日本、韓國和北美等全部地區。要達成營業收入2萬億日元這一大目標,除了開發新產品之外,獲取增長市場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