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費類電子需求增長日漸趨緩,世界最大電子代工企業鴻海精密正尋求新的業績增長動力。隨著全球各國
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的銷量持續擴張,鴻海也看到了其中的機遇,近日鴻海高層就發出了將向“電動汽車”領域發力進軍的信號。
6月23日,在鴻海總部舉行股東大會上公司董事長劉揚偉強調,鴻海將發力純電動汽車和
機器人等三大領域,推動集團業務轉型。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稱,在一年前的大會上,劉揚偉從創始人郭臺銘手中接過鴻海第2任一把手的座位。劉揚偉將親手確立新的增長源泉,力爭2022年發布新產品。
鴻海作為世界最大電子代工企業,在國際上擁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郭臺銘借助iPhone推動了鴻海的飛躍。不過,作為增長源泉的智能手機的生產需求因市場飽和而減速。再加上主力生產基地中國大陸的人工費上漲,到2019財年(截至2019年12月)該公司連續3年出現最終利潤下降。
郭臺銘看到依賴智能手機的局限,2014年表示希望代工市價1.5萬美元左右的純電動汽車。鴻海的銷售額毛利率目前只有6~7%。汽車的盈利性更高,但涉足汽車生產有難度。盡管如此,郭臺銘認為如果是純電動汽車,則可以利用電子領域的技術參與競爭,能提高盈利性。
今年3月,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鴻海在電動汽車產業應用布局相當順利,相關應用新品最快2021年上市。同時,該電動汽車布局將不局限于純電動車,還會涵蓋油電混動車型。
劉揚偉還表示,鴻海缺乏整車設計能力,但該集團與臺灣裕隆汽車達成了合作,共同創立合資公司,從而補足鴻海的整車設計能力。此外在2020年1月17日,菲亞特克萊斯勒還與鴻海進行了洽談,雙方有意建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生產新能源車型。
鴻海2015年與騰訊控股就純電動汽車開發展開戰略合作,2018年還向新興純電動汽車企業“小鵬汽車”出資。雖然目前缺乏成果,但值得關注的是私底下逐步從零部件轉向汽車這一點。
此外,據日經報道披露,鴻海旗下相關企業的業務內容發現,至少50家以上涉足發動機罩和液晶面板等汽車領域的金屬與電子零部件。劉揚偉5月接受臺灣媒體采訪時表示,正在向美國特斯拉供應100多種零部件。
劉揚偉2月決定,繼菲亞特克萊斯勒之后,與臺灣大型車企裕隆汽車制造公司成立從事汽車開發的合資企業。裕隆除了日產汽車等的代工之外,還在臺灣和大陸開展自主品牌車“納智捷(Luxgen)”相關業務,今后要將開發功能轉移至合資企業。臺灣智庫拓墣產業研究院的分析師陳虹燕認為鴻海計劃從點到面推進純電動汽車戰略。
鴻海通過掌握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設計能力、承擔制造的指揮部角色而確立了代工模式。該公司希望同樣地從裕隆獲取開發能力,邁向汽車本身的代工。與裕隆的合作將和未來與菲亞特克萊斯勒的合資企業聯動,爭取為
阿爾法·羅密歐代工的構想浮出水面。